賴作蓮
摘 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要素資源的收入分配機制深刻地影響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當前,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一方面通過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使更多的農村居民擠身于全國居民中等收入群體;另一方面又存在擴大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的隱憂。為促進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和擴大,在推進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中,要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避免兩極分化,要為推進非農產業發展和非農就業,創造堅實基礎條件。
關鍵詞: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中等收入群體 土地股份合作 影響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有利于緩和貧富兩極分化,優化社會結構,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并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之一。然而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受制于收入分配機制,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收入分配機制決定著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的形態。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盤活土地資源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當前,正深入推進的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就是要進一步優化土地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結構。推進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向有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方向發展,是讓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享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探討當前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對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現狀
(一)中等收入群體的內涵與要求
中等收入群體是指一定時期收入和生活水準穩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對平均水準的居民群體。其中,中等或平均水準是中位數概念,不是相對多數人群的收入水準或簡單算術平均水準。中等或平均是與兩極相對的概念,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要縮小兩極分化。考量中等收入群體,既有收入分配的要求,又有發展的要求;既要求在收入分布結構上提高收入均值附近的分布密度,又要求提升收入水平,因為在低水平的均值附近集聚是無意義的。因而,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重都是不斷變動的。當前,鑒于我國較顯著的城鄉差別,通常把中等收入群體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部分進行考察。
(二)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與水平
我國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小。本文以75%中位數至125%中位數為中等收入群體范圍,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按五等份分組的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數據,并假定五等份各分組內收入分布均勻,對城鎮和農村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見表1。
從結果可以看出,不論農村還是城鎮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重都還較小,與橄欖型收入結構的構建都還存在較大差別。同時,結果顯示,2011—2015年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重穩定在25%左右,低于同期城鎮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平均值為34%的水平。說明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在中間分布的密度還較低,在農村居民內部還存在較嚴重的收入兩極化現象。從五等份分組收入情況也可以看出這一點。2011—2015年農村居民高收入戶一直是低收入戶的8倍多,平均為8.38倍;而同期,城鎮居民高收入戶是低收入戶的5.21倍。可見,在我們關注城鄉收入差距,致力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同時,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同時,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水平較低。雖然農村居民收入中位數不斷提高,但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總體收入水平還較低。2011-2015年農村居民收入中位數平均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33.6%,并且絕對差距從2011年的12924元擴大到2015年的18838元(見表2),差距逐年擴大。
可見,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既面臨著縮小收入兩極分化,又面臨著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的任務。
二、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對擴大全體居民中等收入群體的影響
(一)擴大居民中等收入群體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雖然目前基于較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通常分為城鎮、農村兩大部分進行,但是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目標要求,最終應將城鎮、農村居民視為一體,應按全國居民收入統一考察。當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居民收入,以全國居民收入中位數的75%和125%作為全國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體的下限和上限,在農村居民五等份分組中有部分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戶人群可以擠身于全國居民中等收入群體。假定中高收入、高收入戶分布均勻,可以測算出2012年、2014年、2015年,分別有15.6%、16.74%和16.8%的農村居民進入全國居民的中等收入群體行列。要使更多的農村居民擠身于全國居民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必須大幅度提高收入。
(二)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能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提高
農村土地產權改革是否有助于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直接決定于其是否有助于促進農民收入提高。已有的實踐和研究表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方桂堂通過對北京個案的研究分析表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能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通過重新配置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促進農戶收入提高。具體地說,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能從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等各收入來源增加農民收入。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上,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將“三資”確權,農民將土地、資金入股企業、合作社,從而增加財產性收入;在增加工資性收入上,通過股份合作化改革,農民將土地入股或出租給了集體經濟、合作社或企業之后,實現轉移就業,掙取工資性收入;在增加經營性收入,集體股份合作經濟下,可以使農戶在更好的經營環境下經營。有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全國已經有5.8萬個村、4.7萬個村民小組實行這項改革,已經累計向農民支付股金分紅近 2600億元,2015年當年就分紅了411億元。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將有更多的中高收入、中等收入的農村居民上升至全國居民中等收入群體范圍。因此,農村土地產權改革通過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可能使更多的農村居民擠身于全國中等收入群體。
三、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對農村內部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影響
2016年發布的《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要求:“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強調:“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可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并讓集體成員真正獲得集體財產的收益權。但在改革的具體推進中,可能使不同集體之間因區位、資源條件的差異,而加大發展差距;也可能使集體內不同成員因從改革中獲得收益不均衡,而加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的擴大與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是背道而馳的。
(一)集體土地非農使用的巨大增值加劇貧富兩極分化
在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中,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不同于工商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只能在農村集體組織內部進行。從而使一些處于城市及城市帶發展和擴張區的地區,如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村可以憑借地利坐擁農地非農使用帶來的巨額增值。因城中村改造或城市擴張拆遷而制造的億萬富翁、千萬富翁屢見不鮮。這部分人成了土地食利者,其巨額收入無益于農村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反而是加劇了貧富的兩極分化。
(二)股份合作制的推進存在擴大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的隱憂
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發展是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目的和任務。雖然理論和已有的一些實踐表明農民股份合作能激活土地資源,但在具體實施中,存在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隱憂。
一是對股份獲得者資格認定規定的含糊可能使部分農民獲得雙重好處。一些村莊的部分村民在以前的征地拆遷中已獲得了相應補償,甚至享受了部分城市福利;還有一些長期外出務工村民,雖然事實上已在城鎮有了穩定收入,但在股份資格認定中,因為其仍屬集體成員,仍要求持股分紅。這些村民往往屬于農村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再占有農村集體股份并獲得分紅,無疑無助于縮小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此外,還有通過行政化和福利化的方式強行入股分紅的現象。二是資金入股可能形成馬太效應,加大收入差距。在發展股份合作中,不僅允許農民將確權折股量化的土地入股,而且允許農民以自有資金入股。這樣就可能使經濟基礎更好收入狀況更好的農戶,因為能以更多資金入股,而享受更多的紅利,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此外,農村經營環境和經營方式的變化和轉換,可能擴大部分農民經營收入差距。例如,村集體開發鄉村旅游項目,發展農業示范園或農家樂,部分農民可以承包園區的餐廳、農家樂或者超市。這些農民顯然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其經營性收入,但缺乏自有資金、缺乏經營勞力的農戶,則難以獲得這類經營性收入,從而可能導致收入差距擴大。
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目標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對策
(一)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收益
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維護和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實現農民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積極探索和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外部收益內部化,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進行集體開發,并將集體土地收益權量化到人,讓農民按股分紅,分享集體土地增值收益。鼓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轉化為長期股權,將分散的土地資源轉變為聯合投資股本,由土地合作社自主經營,或是將承包地統一流轉給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農民根據入股份額分享土地合作社的經營收益,增加流轉收益。同時,妥善規避企業經營可能出現的風險,不得將承租農民的土地作為企業財產列入債務清償,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
通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中等收入水平;通過實現農村居民收入以比城鎮居民更高的速度增長,使更多的農村居民上升至全國居民中等收入群體。
(二)推進非農產業發展,創造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的堅實條件
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作為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必須在具備一定的條件下推進,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社會穩定。根據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先行地區的經驗,一定程度的非農產業發展和非農就業是先決條件,具體表現為:一是人均非農產業收入達到一定比例,農民的主要收入不再依賴土地;二是大部分勞動力實現了非農就業,土地流轉入股后,不會造成農民失業;三是農村城市化、工業化程度和農業現代化程度有一定的發展,從而使土地非農使用和土地流轉集中經營具有較好的增值空間。因此,要積極推進城鎮化、工業化,推動生產力發展,為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的推進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為更多的農民向中等收入群體邁進創造條件。
(三)兼顧效率與公平,避免兩極分化
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兼顧效率與公平。將集體成員身份作為股份合作成員股量化配股的唯一依據,不能通過行政化和福利化的方式強行侵占集體資產,對有爭議的成員權采取民主議事方式,由集體成員協商解決,以充分體現集體成員對集體土地占有的公平。為提高股份合作經濟運行效率,吸納資金、技術入股,要精確測算成員股、資金股、技術股的比價,保障部分缺乏資金入股成員的收益。同時,將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將對貧困農戶的資金補助作為股金入股,使貧困戶從中獲益。此外,要加大對農民特別低收入群體的教育培訓和就業扶持力度。增強農民自我發展和就業創業的意識,調動其積極性和進取心,充分積極利用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機遇創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軍,謝飛燕.培育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對策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5).
[2]常興華,李偉.我國中等收入階層比重的測算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2,(8).
[3]龍瑩.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動態變遷與收入兩極分化:統計描述與測算[J].財貿研究,2012,(2).
[4]王開玉.中國中等收入者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方桂堂.農民增收的多維路徑及當下選擇:北京個案[J].改革,2014,(3).
[6]劉俊杰.土地產權改革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來自山東省棗莊市的調研[J].農村經濟管理,2015,(3).
[7]孔祥智,穆娜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6,(6).
[8]官方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01/04/content_40034735.htm.
[9]賀雪峰.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能貿然推動.
http://news.china.com/omestic/945/20170111/30161981_all.html.
[10]劉祥琪.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化改革的障礙因素與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 2014,(9).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