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縣委
自2013年成為國家農發辦推行現代農業園區首批試點縣以來,湖南省湘潭縣爭取到梅林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在園區建設中,湘潭縣擯棄以往示范園區試點建設過于依靠政府行政推動、依靠巨額資金投入的傳統模式,堅持“生產與生態、輸血與造血、文化與文明”有機融合,致力打造面向長株潭的“都市后花園·生態新梅林”,探索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一、堅持多元投入,實現效益最大化
(一)抓住重點,整合項目投入。湘潭縣創新市場化籌資方式,將園區建設與省長辦點的“美麗鄉村”和市委書記辦點的“城鄉統籌”有機結合,緊緊圍繞“大美梅林”的美麗畫卷,由縣農發辦牽頭籌劃,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天易示范區、交通、城建、市場監督等部門的項目資金1.5億元以上,集中安排到現代農業園農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功能區建設上。通過項目綜合配套,集中打造了設計佳、標準高、形象好的觀光區,實現了多部門、多項目、多主體協調推進,發揮了項目資金最大使用效益。
(二)“筑巢引鳳”,吸引民資注入。通過對園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進一步美化、亮化、優化,吸引了梅林山莊、梅林農貿市場、龍暢物流、梅林產業園、金色陽光等項目入園發展,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的84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近8億元,為園區發展增添了后勁。
(三)“以獎代投”,激勵群眾參與。梅林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總面積達3.93萬畝,涵蓋易俗河鎮9個行政村。園區以一個個項目建設的生動實踐,以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的示范帶動,用“以獎代投”的方式,激發群眾建設熱情。三年來,村民在農田水利建設、民居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方面,自籌金額300多萬元,并創造性地建立了“土地自調、矛盾自解、青苗自補”的“三自”機制,極大推進了項目建設進度。
二、堅持融合之路,打造產業升級版
利用梅林橋交通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基礎,支持促進產加運銷一體、農工商貿同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筑了多產融合、“接二連三”的集群式園區產業新格局。
(一)注重特色產業發展。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土地流轉方式集中連片土地,進行集約化生產加工和物流銷售。以湘蓮和糧食兩大特色優勢產業為核心,制定園區三年發展規劃,按“一園六區一群”布局,規劃設計了糧食生產核心區、生態資源涵養和優勢特色種植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區、農產品流通及農業科技育繁推一體化等六大功能區,著力構建具有現代農業特征的示范集群,并致力于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及市場化建設。
(二)打造園區精品工程。堅持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益運行,對園區每個功能區和每個單項工程的布局、用材等進行精心規劃設計。嚴格規范項目建設管理,打造陽光工程、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三年來,湘潭縣投入財政資金4200萬元,集中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園區農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功能區,完善“三縱五橫”的道路格局,建設省內第一個地方特色農產品檢測中心。大力實施農村清潔、村莊綠化等工程,全面改善農村綜合環境。在生態觀光區內,統籌園區生態綠化、道路景觀等規劃,設計彩石路面的自行車觀光車道,為園區生態旅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真正實現了山、田、水、林、路綜合治理的目標。
(三)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以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建設為契機,創新開展農業“接二連三”工程,打造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產加銷一體綜合發展,投資4.5億元建設天易示范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園,把梅林現代農業園糧食生產區和優勢特色種植區作為農產品精深加工園主要的原料種植和供應基地,目前已有10余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入園發展;配套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農副產品專業市場以及農產品物流倉儲設施,形成產加銷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基地。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推動農旅互動,現代農業和傳統文化緊密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園區內建設了中心文化廣場、自行車游道、文化長廊以及11家農家樂和3家農特產品專店等配套設施,等等。目前,園區旅游接待能力達3000人/天,前來游玩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三、放大資源優勢,做大市場蛋糕
湘潭梅林現代農業園區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氣候溫濕、水源充足,自然資源稟賦十分優越。湘潭縣農發辦立足優勢,深挖資源,積極探索多種產業發展模式,為園區“強筋健骨”、“造血生津”。
(一)把農業資源打造成特色資源。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園區經濟,建立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強。三年來,科學編制示范片產業發展規劃,共建設高標準糧食基地1.1萬畝、高標準湘蓮種植基地1000畝、標準化油茶種植基地2000畝以及高效蔬菜種植基地500余畝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初步形成了“春看油菜、夏賞荷花、秋摘葡果、冬觀梅林”多元化發展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二)把特色資源打造成規模優勢。科學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探索“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基地+合作社+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流通”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有效提升了糧食、湘蓮、油茶等優勢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實現了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生產,為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效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把新型主體打造成市場主力。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原則,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百家示范”工程,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政策扶持等方式,流轉土地7000余畝,先后引進培育4家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扶持發展9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園區內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有12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發展家庭農場10家,增加種養大戶50余戶,實現200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就業,年人均增加收入近萬元。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