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陳佳奇
摘 要:近年來,內蒙古城鄉居民的收入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但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不均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為此亟需結合當前的各項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居民增收瓶頸,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努力實現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居民增收 原因 建議
一、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問題
(一)水平低、增速緩,與全國差距擴大
一是我區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近年來受整體經濟下行影響,我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開始趨緩,2014年和2015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1和0.4個百分點,由此造成收入水平與全國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2015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59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01元,與2014年相比,差距擴大了107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776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46元,與2014年相比,差距擴大了133元。
二是我區居民收入水平遠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地區。2015年我區人均GDP居全國第6位,位列第7、8、9位的分別是福建、廣東和山東,雖然我區人均GDP高于上述地區,但是我區居民收入與上述地區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同期上述地區分別相差2681、4163和95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差3017、2585和2155元。
三是我區居民收入在資源開發中的受益度偏低。山西、陜西和我區均屬于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的西部地區,2015年,我區的人均GDP達到71101元,是陜西的1.49倍,山西的2倍。而同期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陜西的1.16倍,山西的1.18倍;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陜西的1.24倍,山西的1.14倍。
(二)差距大、不均衡,結構性矛盾明顯
一是城鄉間收入差距大。2015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594元,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776元,二者相差19818元,比2014年的差距擴大了1445元,而同期全國的城鄉差距為19773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83:1,也高于全國2.73:1的水平。
二是地區間收入差距大。西部地區收入水平明顯高于東部地區,2015年收入最低的興安盟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30元,只有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0元的63.8%,收入最高的包頭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184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1.6倍,是興安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倍。
三是行業間收入不均衡。2015年我區金融、電力及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教育三個行業全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位居各行業前三位,分別為80364元、74525元、71844元,分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22494元、16655元、13974元;而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全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6095元)僅為全區平均水平的62.4%。
(三)來源少、短板多,居民增收難度大
從城鎮居民收入構成看,2015年,我區除了經營凈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達到347.8元;財產凈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72.2元;轉移性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05.7元,且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
從農牧民收入構成看,家庭經營性凈收入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從內部構成看,非農產業收入水平偏低;工資性收入與全國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農牧民財產凈收入水平及占總收入的比重均低于全國水平,且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少,僅限于銀行儲蓄、出租農機具租金和土地流轉等幾種方式。
二、原因分析
(一)投資主導型發展模式對居民增收帶動弱
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投資拉動,隨著近年來轉方式、調結構的不斷深入,我區的投資率有所下降,但2015年仍高達78.7%,高于同期全國水平33.8個百分點。從投資方向看,能源重化工業類項目所占投資比重較高,這些產業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作用明顯,帶動就業效應差。加之中央企業所占比重偏高,大部分投資收益流向區外,形成我區人均GDP快速增長,而居民收入卻未顯著增加的現象。
(二)服務業的富民效應未充分有效發揮
一直以來,內蒙古的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2015年我區服務業增加值僅為40%,低于全國水平10.5個百分點。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始終是服務業發展的主體,而能夠顯著帶動增收的金融、電信、房地產、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卻處于低層次水平,不能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此外,內蒙古服務業各行業年平均工資也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以服務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例,2015年內蒙古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年平均工資分別比全國平均工資低46622元、38684元、18221元、26787元,且與全國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
(三)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導致城鎮居民增收放緩
工資性收入始終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和最大短板,近年來,由于部分行業和群體的收入增長緩慢,成為掣肘城鎮居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我區從業人員比較集中的行業,職工平均收入水平低、增速慢。2015年全區從業人員最為集中的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其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合計占30.5%,但這部分群體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分別較全行業54460元的標準低18365元、3523元和13525元,而這些行業是未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進的行業,職工增資的難度依然較大。二是自治區直屬單位工資收入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2015年我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國第10位,但是全區機關單位收入水平僅列全國第19位,事業單位列16位,特別是自治區直屬機關事業單位人均工資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最低。
(四)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導致農牧民增收難度大
由于我區縣域經濟、農村非農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制約了農牧民的就地轉移,使得農牧民從非農產業發展中獲得的收益相對較低。同時,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導致農牧民的增收過分依賴農牧業,導致抗風險能力低,農牧民增收難。2015年,我區農牧民經營性凈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57.3%,而在經營凈收入中,來自農牧業的收入接近90%。綜合計算,來自農牧業的經營性凈收入占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受全球農產品供給過剩影響,2015年我區農產品生產價格和羊肉、牛肉、牛奶等產品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幅度在5%-10%之間。農畜產品價格回落影響農牧民收入增速下滑約3個百分點,受到的沖擊也大于其他地區,導致農牧民增產不增收。
(五)第二產業低迷導致居民原有增收渠道受阻
隨著國內外需求減少,我區原有的煤炭、電力、化工和有色金屬等支柱產業均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尤其是煤炭、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利潤下滑,虧損企業逐漸增多,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經營凈收入。2015年我區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增幅為5.7%,不僅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2014年的增長水平,其中來自第二產業經營凈收入僅為562元,較2014年下降了4.39%。雖然目前主要工業品價格有所回升,下行壓力略有緩解,但是依然無法持續穩定拉動居民增收。
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建議
(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夯實增收基礎
一要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緊緊抓住當前能源、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調整和市場倒逼的機遇,加快行業戰略性重組,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鼓勵企業改造提升現有設施和工藝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推廣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對財政收入和居民增收的貢獻度。
二要努力構建現代化農牧業體系。抓住國家“糧改飼”和促進草牧業發展的有力契機,調整優化種養結構、農畜產品結構,大力推進“農牧結合”,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實施“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逐步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青貯專用玉米和苜蓿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以深化農牧業改革為統領,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草原確權承包工作,積極引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扎實深化農墾改革,抓好利益聯結機制的落實。以提升農畜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和效益為基點,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條,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農牧業體系,增強農牧業抵御風險能力。
三要全力補齊服務業發展短板。完善服務業發展支持政策,用足用好服務業發展基金,支持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大力發展服務需求旺盛、吸引就業能力強的健康養老、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新型服務業,著力培育新的就業增加點。實施“旅游+”戰略,把旅游業打造成富民產業。
(二)大力支持創新創業,激發增收活力
一是發揮重點群體對增收的帶動作用。瞄準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幾大群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出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和更多就業崗位,著力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機制和競爭環境,不斷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帶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
二是推動大眾創業帶動就業。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進大眾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措施,營造大眾創業良好環境。進一步深化工商制度等改革,完成“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抓好自治區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的八條措施的落實。加強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高校畢業生及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深入推進創業型地區創建活動。盡快制定落實國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的實施意見,推動大眾創業帶動就業。
(三)完善工資調控機制,提升增收質量
一方面,要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水平。針對區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低,同城不同酬的實際,建議研究考慮提高區直駐呼機關工資收入。一是增加獎勵性津補貼,完善考核獎勵政策,設立目標考核獎,擴大發放范圍,提高發放標準,并及時給與兌現。二是進一步完善我區改革性津貼補貼,按照國家規定的8項改革性津貼補貼,增加發放的項目和金額。
另一方面,要穩定和提高企業職工收入。一是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穩定企業生產經營,穩定和提高職工工資收入。二是落實《內蒙古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實現工資集體協商對企業、員工的全覆蓋,推動企業工資正常增長。三是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和行業工資指導線。
(四)破解農牧民增收瓶頸,補齊收入短板
一是探索建立農畜產品價格保險機制。推動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農牧民生產性收入,在國家開展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玉米種植補貼的基礎上,在我區開展牛羊肉、鮮牛奶、馬鈴薯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由政府補貼部分保費,建立應對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保障農牧民收益穩定的機制。
二是加大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力度。一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鼓勵和引導就業人員跨盟市流動,提高區內勞動力就業比例。在勞動力用工比較密集的地區設立勞務工作站,了解發布市場信息,開展勞務合作對接和維權。二是加大對農牧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注重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完善創業擔保貸款管理辦法和貼息政策,完善發展農牧民工返鄉創業園,鼓勵引導農牧民就近就地創業就業。支持農牧民網上創業。四是落實扶貧攻堅任務,多渠道促進貧困戶增收。結合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推進,積極支持建立公共服務崗位,優先吸納低收入困難家庭人員就業,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五是打造自有品牌,推動農村牧區特色旅游發展,帶動農村牧區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擴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三是拓寬農牧民理財渠道。結合農村牧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牧區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引導有序進入市場。健全資源開發、征地拆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賦予農牧民房屋完整產權,增加農牧民的財產性收入。
參考文獻:
[1]內蒙古GDP含金量低的原因及對策.北方經濟[J],2014,(6).
[2]內蒙古收入分配研究.內蒙古發改委課題.
[3]馬桂祥.關于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的建議.搜狐公眾平臺.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