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旭
所以,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地,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
兩歲孩子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歲孩子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錢,九歲孩子決定周末全家去哪里郊游,并且準備所需的點心和水等雜物。
現在,我們回到“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堅定,孩子可以決定什么,不可以決定什么。
原則和底線內心要清楚。
如果是必須聽從父母的事情,比如夜里9點上床睡覺,父母內心就要很堅定了。
9點鐘的時候,去跟孩子說要睡覺了。如果孩子有些事還沒做完,可以同意延長10分鐘。
但是9點10分,父母必須把孩子帶到床上,關燈睡覺。不管孩子哭鬧還是使勁亂動,都必須讓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鬧時摟著他愛撫他,但不能讓他去做別的事情。
父母內心要很安靜,不要害怕孩子哭鬧或掙扎,也不要因為孩子哭鬧發火。堅信自己的原則,輕松些,靜靜地摟著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吻一下,但是切記,話不要多,少講道理。
溫和而堅定,長期執行,形成習慣
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
孩子可能因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
并且,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寶貝,你還小,媽媽不讓你吃冰棒是因為你的身體會難受,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
所以,請溫和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
那還是彼得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一天晚上,巴菲特聽到兒子彼得房間里傳出一陣不規則的像是樂器的聲音。他好奇地輕輕推開虛掩的門,看到兒子書桌上擺著一排玻璃杯,彼得兩只手上拿著餐桌上用的刀和叉,在玻璃杯上敲敲打打,刀和叉叩擊在玻璃杯上,發出一陣悅耳的響聲。聽著打擊發出的聲音,彼得搖頭晃腦,似乎很陶醉。
巴菲特笑著問道:“彼得,你在干什么呀?”
聽到爸爸的聲音,彼得有些靦腆地對爸爸說道:“爸爸,我發現用刀和叉在玻璃杯打擊,也能發出悅耳的聲音,就像是樂器彈奏發出的聲音。”
巴菲特頻頻點頭,笑道:“你很聰明,我聽出來了,是像樂器彈奏發出的聲音。”
彼得走到巴菲特跟前,凝視著他,好像有什么話事要對他講。
巴菲特笑著說道:“孩子,你好像有什么心事?說出來,看爸爸能不能幫助你!”
彼得聽了,終于鼓起勇氣說道:“爸爸,我也許要讓您失望了,我今后也許不能和您一樣成為‘股神了,我只想學音樂,音樂才能給我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巴菲特緊緊盯著兒子,兒子在他眼里,好像變得一下陌生起來。看著那目光,彼得心中溢滿了忐忑和不安。
終于,巴菲特伸出手,親切地撫摸了下兒子的頭,深情地說道:“彼得,你已經長大了,你有你的思想、你的追求,你想學音樂,爸爸不阻攔,那是屬于你自己的表達方式。這個方式是你自己表達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只要自己喜歡和熱愛,就是一種綻放和力量。”
巴菲特一番肺腑話語,在彼得心中燃燒起火一樣的激情。音樂的世界,在他眼前變得那么寬廣、無垠,充滿著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