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簡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兒童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在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對兒童品德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品德教育中缺失的現狀及原因,進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閱讀繪本為例,探討兒童品德教育資源開發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兒童品德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閱讀繪本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國策[1]。《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3]。兒童階段是人生的發蒙期,也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在學齡前兒童中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與普及,能讓兒童在觀照、體驗的同時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形成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幫助兒童塑造優良的品格。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兒童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它同樣能夠塑造人、培養人。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給予兒童精神熏陶,更能對其日常的行為實踐進行初步指導。
(一)啟迪兒童的心智
兒童時期是塑造一個人性格和氣質的關鍵階段。中國自古至今都視教育為民族生存的命脈,提倡“發展教育,優先德育”的教育發展理念[4]。古人認為兒童教育必須盡早抓起,在兒童五六歲有一定認知能力時就開始教育,否則待到長大成人后則需花費更大力氣糾正其不良習性。“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古人極其注重“發蒙”,原因在于啟蒙教育能夠啟迪童稚。
傳統的啟蒙教育適應兒童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以鼓舞、激勵為主要教育方式,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包含文學藝術、道德情操、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諸多優良元素,包羅萬象、深入淺出、新穎有趣,具有啟迪教化的功效,能夠涵養兒童的道德修養與價值觀念。
(二)指導兒童的人生實踐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學”,不專指知識的研究,還包括道德修養和踐履,只有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是統一的,才是“學”最終的目的[5]。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為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子張曾問“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寬信敏惠。”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是達到“仁”的五個基本要素,是一個人立身于世應當奉行的行為準則。在日常生活中,“仁”的價值理念時刻指引著兒童的實踐活動。在家庭中,“仁”表現為親情,它教會孩子孝敬長輩,感恩父母;進入學校后,“仁”教導兒童尊敬師長,勤勉學習;在日常交往中,兒童潛移默化地受到“仁”的思想的影響,學會分享、尊重和理解,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由此可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兒童從小樹立關愛他人、關懷社會的意識,這對提高兒童的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大有裨益。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品德教育中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滲透遮蔽了傳統文化的光芒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日趨盛行。如今西方文化已經滲透到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現在的兒童與二十世紀苦讀蒙學、與世隔絕的私塾童生不同,他們從小學英語,吃西餐,過洋節,看迪士尼動畫……接觸西方文化固然無可厚非,但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卻面臨被淡化的境地。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必須將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落到實處,從娃娃抓起,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二)傳統品德教育資源開發滯后導致課程建設無法系統化
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匱乏,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內容匱乏。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老師通常只能在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上傳遞一些零碎的文化知識,這使得學校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上無法做到整體性、系統性的規劃。第二,師資力量匱乏。一切教育活動都必須由教師通過使用具體的教材、通過適當的課程開發、綜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等載體完成[6]。傳統文化教育所需的教材尚可以通過組織專人研發解決,但是真正落實到具體課程的實踐還要依靠教師。教師的文化底蘊、教學水平和品性修養都將直接影響課程實施效果。目前,國內具有綜合傳統文化修養的教師少見,如果該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在兒童品德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無疑將非常艱難。
(三)應試觀念為主的導向擱置傳統文化品德教育的價值重構
由于應試教育模式,傳統文化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升學的壓力下,兒童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無暇顧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輕內涵,重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家長、老師在向兒童講授傳統文化知識時,往往傾向于讓他們記住某個具體的文化常識是什么,忽視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讓兒童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皮毛,無法讓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網絡快餐式學習的碎片化導致傳統品德教育途徑無法有效拓展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時代已然來臨,網絡文化的影響人群呈現出向低齡兒童傾斜的趨勢。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年幼的孩子熟練地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玩游戲,真正靜下心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的寥寥無幾。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提供給兒童一種獲取知識的全新渠道,但同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會對兒童的成長構成威脅,進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中的傳播與普及。
三、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落實兒童品德教育
中國兒童的品德教育應當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其更好地作用于兒童品德教育的具體實踐。
(一)品德教育的主體
對兒童進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品德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兒童在品德發展與培養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三個鮮明特點:其一,愛模仿。模仿是兒童學習別人言行的重要形式,兒童經常模仿父母、老師和同伴的行為。根據這一特點,家長和老師在言行處事上要以身作則,爭取成為孩子們的榜樣,使兒童在耳濡目染下成長為品行優良的好少年。其二,可塑性強。兒童心智發育尚未健全,在品德發展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盡可能地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這無疑對兒童的品德養成極有幫助。其三,情感對兒童的品德發展至關重要。學者朱小蔓在研究中指出,情感在兒童品德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情”入手,最容易促進兒童品德的形成[7]。據此,家長和老師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不應過多地從認知層面進行刻板說教,而要以情感為橋梁,站在兒童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想法,引導兒童向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
(二)品德教育的途徑
目前,兒童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來自家庭傳承,二是來自學校教育,三是來自社會媒體[8]。三條途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各有利弊,共同作用于兒童品德教育的實踐之中。
家庭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單元,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中,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涵養了無數中國少年的心靈。古時顏之推結合自身經歷與處世之道寫成《顏氏家訓》訓誡子孫,教授其修身、治家、為學之道。如今兒童依然能夠從家庭中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但這些知識卻是極有限的。這是因為當代兒童的父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中的極少數能夠接受系統教育,教育的內容也普遍與傳統脫節。顯然,這些父母本身對中國傳統文化就知之甚少,在對子女的教育上自然也是力不從心。
學校教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學校將《三字經》、《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傳統啟蒙讀物引入語文教學中,廣東省首次將書法課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諸如武術、太極拳等活動散見于中小學體育課。設置相關課程能夠讓兒童盡早接觸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相對完整的認知體系。但是在學校的具體教學實踐中,課程分散、不系統,教學方式古板單一、脫離實際等問題依然存在,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當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社會媒體日益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社會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起到了巨大的變革作用,使兒童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方式變得更多元。例如當前流行的“微課”和“慕課”將學者對文化知識的見解以四十分鐘左右的網絡課程形式加以呈現,這為兒童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提供便利。此外,部分影視、動漫作品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以新穎、動態的方式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大大調動兒童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只要社會媒體被人們合理利用,它必將在未來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三)品德教育的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是兒童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應該秉持“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誕生于封建時代,部分思想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必須擦亮雙眼,明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繼承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益的部分并將其發揚光大。此外,還要將傳統文化放在現代社會語境中加以審視,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傳統文化中諸如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等高尚理念在當代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部分思想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需要在具體環境中重新認識其含義,如“重義輕利”這一成語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就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重義”依然值得贊賞,而“輕利”則沒有必要。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置于時代發展的進程中觀照,才能充分發掘其內在的深刻意蘊,給予兒童正確的理論指導。
(四)品德教育的保障與實行
1.強化政策引導與保障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規劃研究《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構建研究》三大課題,解決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構建等核心問題,打造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等多方面的學科教育理論體系和課程體系[9]。該舉措歷時十年,填補了傳統文化在我國學科教學領域的空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品德教育領域生根發芽離不開文化政策的保障。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項目的支持,完善對重點項目及工程的金融保障政策。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激勵表彰制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給予獎勵。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文明典型,對尊老愛幼、自強不息、扶正揚善等行為給予倡導和鼓勵,形成全社會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良好風氣。
2.加強文化法制環境建設
兒童心智發育尚未健全,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文化法制環境的建設,給兒童營造獲取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良好氛圍。
目前,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正式法律文件寥寥無幾。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中應增加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法律支持與保護。此外,互聯網作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媒體,是兒童獲取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工具。對此,應加強對全社會的法治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全體成員依法傳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形成全社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依法有序地傳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3.推進品德教育資源的系統開發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牽頭的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在學前教育階段研發了12種傳統文化實驗教材,明確了該學段教育教學目標為“建立幼兒民族文化識別系統”;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全國各省研發了“省級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共500種,并且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目標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10]。在教師培養方面,國家開放大學面向全國中小學骨干教師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培訓。課程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內容涵蓋蒙學、訓詁學、辭賦學、經典著作研修及繪畫、書法、古琴等傳統技藝的學習。
中華兒女肩負著傳承與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實文化教育資源,無疑將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品德教育領域的傳承與普及添磚加瓦。
四、中國傳統文化與兒童品德教育資源的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閱讀繪本
繪本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的文學讀物,它通過圖畫與文字兩種媒介在不同維度上進行交織互動來闡述內涵、表達情感。繪本不同于一般的圖畫書,它更注重通過文字與圖畫的互動協調完成故事的敘述與表達,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公認為兒童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啟蒙讀物。
黨的十八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是兒童品德教育不可多得的優秀素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孟子提倡“民本”,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禮記·中庸》開篇即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哲之言都強調萬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必備條件,也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愿望。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重視法律對人與社會的約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再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舍生忘死,用一腔熱血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詩篇。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浩瀚典籍之中,更熔鑄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里,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根發芽的厚實土壤。
五、結語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繪本是兒童品德教育資源開發的一則創新實例,優秀的德育繪本不僅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供載體,而且潛移默化地幫助兒童提升個人品德修養,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全社會特別是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大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整理與研究力度,從資源體系、資源類型、資源數量、呈現形式、呈現載體、運營模式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完善兒童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機制,幫助兒童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真正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11]。
參考文獻:
[1][2][9][10]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網,2017-1-18.
[3]朱筱新.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李媛,安志康.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中蒙學教育所體現的德育觀念[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256-258.
[5]南金花,劉建軍,赫鵬飛.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J].職業時空,2013,9(8):44-46.
[6]馬得清.傳統文化面臨的首要難題是師資匱乏[N].光明網,2014.
[7]朱小蔓.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道德與情感教育的哲思[J].中國圖書評論,2012(9):136.
[8]劉利.和合文化,中國價值——淺談在小學階段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J].現代教育論叢,2008(9):38-43.
[11]程五一,楊明歡.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8):97-101.
項目基金:
1.江蘇省2016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611117001Z)。
2.揚州大學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學生主導的研究性閱讀場域建構——基于揚州大學文學院大學生研究性閱讀中心的案例研究”(課題編號:YZUJX2014-2A)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