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母親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直到她90歲高齡。母親是我在世界上最親的人,她94歲時離開了我們,令我感到好像世界變了樣。每當想起她,一種溫馨、留戀和孤獨交織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籠罩在心頭。今天寫回憶母親,不知為什么眼淚總是不斷地涌出。
母親留給我們的物質財富很少,但是精神財富卻是永遠享用不盡。不過在當時,對她的所說所做,我從來沒有感到有什么特殊之處,當然更談不上什么偉大了。但是,現在想起那些當年的小事,其實有許多是很不平凡的。
教育無痕
回憶母親對我的教育,最大的困難就是她沒有什么明顯的“教育”。母親總是默默地做事,輕輕地談話。母親對我的教育,說的話很少,絕大部分是她的行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雖然沒有大吼大叫的教育,但是,直到現在,在我的心靈深處,總伴隨在身旁的是一個充滿人格力量、智慧,讓人感到溫暖的母親的身影。許多親戚和朋友,在回憶我母親的時候,都會談到母親對他們種種難忘的影響。我想,她老人家不僅給人間留下了溫暖,還給人們留下一些精神財富,應該是最幸福的人。
善良性格
周圍的人常??湮移夂茫鋵嵲谖覀冃值芙忝盟膫€人中,相比之下,我還是脾氣最不好的。這就是母親對我們影響、教育的結果。我在博客中談過“該不該打孩子”,有幾位網友,不相信天下有沒打過孩子的家長,其實,還是有,當然不多,我母親就是一個。我記憶中,從小到大,我惹她生氣,她對我最重的處罰就是用手指頭點我的腦門,忿怒地說“混球”。
在整理母親遺物中,我發現一個鐵盒子,里面珍藏著的竟是我和我的孩子、外甥小時候的書面檢查,可惜想不起她用什么辦法,讓我們這些開始桀驁不馴的小家伙,后來心服口服地寫了懺悔書了。
母親為什么珍藏這些,我猜想,這是對我們的期望和對她教育成果的特殊表達方式。
教育智慧
從小到大,母親從來沒有夸過我聰明,所以我基本上沒有走進驕傲自滿的誤區;然而我又從未對自己失掉信心。這是因為,我每一個點滴的成績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只要努力,我還會獲得成績。
最近,我從堂姐(冉俊彥)那里才知道,母親曾經對她說過:“乃彥接受東西比別人快。”回想起我在北京師范讀書時,在班主任主持下辦了一個我的個人展覽,還把我母親請來參加家長會,觀看展覽。這應該說是一種很大的榮譽。當時,盡管我自己也覺得辦展覽有些過分,心中還是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回到家里,甚至以后,母親從來沒有提過這個展覽。母親的態度使我冷靜了許多。
我想,這就是母親的教育智慧。是她引導我既自信又不靠小聰明而懶惰。
發現潛能
我哥哥的畫畫得很好。我小時候,看見他用水彩畫的獅子,羨慕得不得了,竟然在他的畫旁邊臨摹起來,當時自己覺得畫得還不錯,后來長大了以后再看,發現自己畫得只是一團亂麻。看起來,人在兒童時期,不僅把環境看得比實際要大得多,而且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實際美得多。
由于愛好,小時候,我經常在院子里的地磚上畫來畫去。有一天,母親發現我畫的一只跳躍的兔子,十分傳神,就熱情地把家里人和其他街坊都請出來觀看,大家都連連稱贊。這件事對我震動很大。此后,我不但更喜歡畫畫,而且有了自信。我在師大附中初中一年級時,曾經代表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愛好者拜見過齊白石大師。只可惜,我后來沒有從事美術工作。不過,母親對我這個潛能的激發,對我一生影響仍然很大,現在除了為自己的文章畫插圖外,用一種審美的角度看問題,常常使我的認識能夠向深度、廣度延伸。
求新意識
母親對于新事物總是充滿了熱情的,我曾經聽她講過,她在保定第二師范讀書時候,參加過“鬧學潮”的游行,只是當時還不特別理解,沒有做更多的事情……
學校開運動會,全校同學要圍繞操場在四個角站著的四個同學繞圈子。而更吸引人的是,這四個大膽的同學都梳著大辮子,吹著簫,母親就是那四個同學中的一個。后來,母親在晚年還偶爾吹過洞簫,不知為什么,那悠揚的聲音,飄逸而有力量,我總覺得很像我母親。
在當時的那個封建年代,母親卻沒有纏足,不上私塾而是上的新學堂,最后和一個學西洋工程學的父親結婚,有一段時間還在北洋大學“陪讀”(陪父親在那里學習)……這一切都是和母親的求新意識,勇敢精神不無關系。
隨著時代的進步,母親對新產品也是滿懷熱情。在胡同里,母親總是在最先買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的那部分人之中。其實當時我們的生活并不寬裕,只是母親對新事物有一種遏制不住的熱情。
在母親晚年,看到“捐獻遺體”的新事物后,囑咐我們把火葬改為“捐獻遺體”,由求新意識給自己畫上了一個不斷追隨進步的句號……
這一切,使我們晚輩深深感到,一個與時俱進的母親,有我們永遠學不完的精神遺產。
(冉乃彥 著名教育專家,任職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