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丁濱
摘要:信息通信新技術已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所應用的領域更是十分廣泛。在信息通信新技術的環境下,電子政務的安全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使電子政務在信息通信新技術的環境中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是日前各國首要關注的課題。本文研究了信息通信新技術環境下電子政務安全保障相關的措施,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7)01-0194-01
電子政務信息與國家安全、國家經濟以及公民隱私等諸多方面聯系密切,一旦一個國家的電子政務信息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安全,因此提高我國電子政務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統至關重要。解決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問題首先要滿足《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的規定,其次,需要提升我國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的技術人員的能力。信息通信新技術作為21世紀人類的一大進步事件,需要我國相關技術人員,能夠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發展,以國家為主。保證技術的情況下,完善管理體制,為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問題提供保障。
1 信息通信新技術的推進
更快、更強、面向應用是信息通信新技術的一大特點,在現代社會,信息網絡越來越大程度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本文建議電子信息政務組的相關人員能夠對3G、WiMAX等寬帶無線移動網絡進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其重視程度,對于最后一英里的接入問題以及安全保障問題切實的推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電子政務網絡中應用 WiMAX(Wor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技術可以有效解決3G網絡的劣勢問題,原因如下:
1.1 技術優勢
城域網建設中“最后一公里”無線接入問題,采用WiMAX能夠有效的解決,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改善傳統電纜、DSL等方式接入手段的弊端,更有助于消除偏遠地區不具備條件的數字鴻溝問題。
1.2 產業動態
最具發展潛力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是WiMAX,在業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我國WiMAX基礎研究差,但產業規模增長快。
1.3 安全性能優勢
WiMAX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不僅具有X.509公鑰證書的單向認證,還具有RSA和三重DES密碼的連接模式。加密子層的設置,使其能夠支持更多的系統,包括128位、192位以及256位加密系統。另外采用數字證書進行認證,更保證了無線網絡內傳輸的信息安全。
2 安全保障策略的強化
對于信息通信新技術的安全保障策略的強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強化網絡、信息和人設計。劃分好電子政務網絡的安全區域,對于敏感信息做好分類以及相關人員身份的切實管理。
2.1 網絡安全域分類
安全域可以定義為一種由主體與客體的集合,主要為實施共同或相似安全策略。劃分安全域需要注意四個相似,分別是系統功能與應用、信息資產價值、安全需求以及環境威脅。安全域的劃分標準分為兩類,分別是物理與邏輯。按照網絡系統所處的物理位置的劃分方法是物理劃分,包括地理位置、建筑大樓等。依據國家政策與管理規范的劃分方法是邏輯劃分,包括政府專網,政府外網等。邏輯劃分更適用于安全政策的保障。
2.2 敏感信息分類
政府信息的敏感類型較多,通常分為四種,分別是完全公開信息、系統與系統(部門與部門)共享信息;本系統或本部門的共享信息;特定個體公開信息。不同的信息資源會按照不同的分類進行公開,由于其保密級別、需求程度和共享服務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政府信息需要更好的互操作性。
3 自主可控技術的推動
由于我國電子政務的自主品牌、相關技術、采購情況等方面較差,在信息通信新技術環境下,自主可控技術的推進成為了信息通信新技術的一項基礎保障,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統一設計信息技術安全標準以及知識產權政策,制定兩者的壟斷路徑,找到可以攻關的幾個核心技術點,與有實力的相關企業共同針對所掌握的核心專利制定技術標準;(2)加大科研機構與重點院校對新技術的預研投入力度,使之在技術創新方面能夠占有一定高度;(3)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找到典型系統,開創主體地位,對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進行有力的推廣,并將其實踐于電子政務信息系統中,做到對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提高相應的競爭優勢。
4 結語
隨著科學的發展,信息通信新技術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而這種應用對于電子信息通信的安全保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同時也引出了更多的機遇。通常情況下,一項新技術的出現,會在整個市場上掀起波瀾,但剛剛出現的新技術,尚未經過大量的驗證,會存在很多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經驗。就信息通信新技術的安全保障問題而言,其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便存在了很多問題尚未解決,更未驗證,帶來挑戰的同時,更引人深思。在國際產業鏈與專利控制格局方面,信息通信新技術尚未占有一席之地,為了使我國能夠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取得優勢,占有一定的地位,需要加強信息通信技術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積極主動的參與國際合作,并與相關人員進行技術交流與學習。
參考文獻
[1]呂欣,楊月圓.信息通信新技術環境下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J].中國信息安全,2010,23(07):74-77.
[2]李冬冬,童新海,王雄. 構建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J].微型機與應用,2007,S1(06):117-120.
[3]張維華.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7,51(12):77-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