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講述的故事很普通,但很溫暖。這是湖北宜昌婦聯,經過層層篩選,通過實地考察和民意調查,選送的“宜昌最美家庭”,并獲得了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文章的主人公之一——羅必炎代表全家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全國婦聯領導的表彰。來看看這個“勤儉節約、孝親之美”家庭的故事,在品味這個普通鄰家幸福的同時,感受愛的點滴。
三個上門女婿支撐楊家
這是一個特殊家庭,一家三代都是上門女婿,他們個個勤儉節約、孝親之美,因此獲得了“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這個楊姓農村家庭在湖北省遠安縣舊縣鎮鹿苑村。已過世的爺爺是第一代上門女婿,爺爺和奶奶的女婿羅必炎是第二代上門女婿,羅必炎的女婿王永東,便是這個家庭的第三代上門女婿。聽起來似乎有點復雜,更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是,爺爺奶奶和女兒女婿沒有血緣關系,卻相扶相撐,相敬如賓。在這個有著優良傳承的家庭里,第三代上門女婿同樣很有孝心和愛心。如今這個家庭,四代同堂,其樂融融。這更是一個勞動者的家庭,每個人都有一雙勤勞的手,忙忙碌碌,衣食無憂,鄰里周邊的人交口稱贊。
三代女婿皆勤勞
在楊家,奶奶楊紹會一生沒有下過田。農活基本上是楊紹淑一個人包了,耕田、栽秧、薅草,甚至弄菜園子,楊紹淑都是遠近聞名的一把好手。他不僅田種得好,而且很節儉,很和善,從沒有跟家人紅過臉、跟外人扛過架。
繼承了楊紹淑技能和好品質的羅必炎,從一個農民,當上村會計、隊長,最后成為一名教師。當上隊長后,采用新技術,也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了畝產量,上繳國家后,結果人均剩余達到550斤,在分糧分錢時,一位村民跪在他面前,流著眼淚說:“我們家人多口闊,感謝你幫助我們篼到了命。”正因為村干部當得出色,羅必炎連續三年被評為縣勞動模范。
王永東開了個手工炒茶廠,每年出新茶的時候,往往整夜不睡覺。茶葉一忙完,又要收油菜,收麥子。麥子、油菜一收完,就要開著拖拉機到處耕田。他還承包了縣醫院、中醫院送陪護床的生意,每天都要往兩家醫院跑。但這些活都是王永東一個人撐下了,除開小孩讓羅必炎夫妻幫助帶外,農活和生意上的活很少讓他們操心。
孝順,就是把岳父岳母當爹媽
20世紀80年代修的老房子雖然有些舊了,卻收拾得干干凈凈,堂屋里貼著一幅《家和萬事興》的貼畫,奶奶坐在板凳上,慢條斯理地摘著菜葉子,小孫子繞著奶奶玩自己的游戲,一會兒卻又跑開了。
“農村有一句話,叫作‘上門做女婿,兩頭受夾板氣。我不這么想。你把丈母娘當娘看,岳母就會器重你。你男子漢頂天立地,把這個家當自己的家治,那事情就好辦。”羅必炎說。
有一年,羅必炎和岳父去幫人家干活,主人家招待的雞蛋糕,在那個年代就是農村用來招待客人最好的東西了。他舍不得吃,都夾給了岳父。
2007年冬天,羅必炎的岳父突然病了,一連幾天解不了大便。羅必炎將肥皂削尖了插進肛門里去引,后來又跑到衛生室買了藥,再用手指頭一點點地掏,這才讓老人通了便。
“你也曉得呀,照顧老人,尤其生病的,說句實話是不簡單的。”羅必炎的妻子楊先翠說,“這個家里老奶奶最喜歡必炎,看他進門就高興,給他倒水。”
羅必炎笑著說:“現在吃的、穿的都不缺,老人最想的是你在乎他。你要出門了,喊一聲‘媽,我出去一下。她就會覺得你尊重她,在乎她,她心里才樂意。”
王永東一樣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女婿。
有一次家里請客,在城關一個館子里吃飯。老奶奶年歲大了就沒去。菜一上來,王永東就把奶奶喜歡吃的魚、豬肝、鴨子夾了些放成幾個盒,自己也就胡亂扒了幾口飯就要給老奶奶去過送。
“我說你也太急了吧。你猜他怎么說?他說‘從這里到家要七八公里,遲了菜也就涼了。”楊先翠邊笑邊說。
吃虧是福就是傳家寶
1977年,羅必炎當過劉家沖、楊家灣兩個小隊的隊長。他帶頭挖溝、挑牛糞,累活、臟活搶著做。
村里的人們都知道,羅必炎一家和鄰居們相處得很和睦,也喜歡幫別人的忙。
鹿苑村屬于水稻種植區,每到整秧田的時候,很多農機手都不愿意接小的、不規整的田,又花時間又費油。但只要村民找到他們家,王永東肯定會去。
在村里,這家人緣是最好的。采茶的時候家家都要請幫工,人手不好找,但他們家從來不缺人手。“我幫了人,人也幫我。我們的活兒做不完,我們的茶葉也不愁賣。”老羅說,“吃虧是福,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
相親相愛一家人
“我岳父那個人實在,這點東子很像他。”羅必炎說,“那時候是生產隊,靠工分吃糧,一些人做事偷奸耍滑,但他做工就實在。老人經過苦日子,老跟孩子們說‘栽秧栽上邊,夠個娃子添;耕田耕上堤,夠個娃子吃。飯掉在桌子上了,他也趕緊撿起來吃了。”
想起已經去世的老岳父,羅必炎很難過:“臨走的時候,飯都吃不下去了,房前有兩塊田,還去把地里的草鋤完了。”
羅必炎在農村當了31年老師。他說在這個家里,女人的付出也很大。1985年,他正在送一屆小學畢業生,家里蓋房子,都是妻子在家張羅,扛材料,招呼施工的,再忙也不扯他后腿。在農村,都說女人圍著灶臺轉,在楊家不是。都一樣出去干活,回家后,女人弄飯,男人就喂豬;或者男人弄飯,女人就喂豬。
楊家是典型的莊戶人家,除了種茶,種水稻,家里還買了幾臺農機,除了自己用,農忙的時候還要給人耕田犁地。而東子自從來到這個家之后,似乎就沒閑過,那股吃苦耐勞的勁兒在村里都是有名的。
王永東開了個手工炒茶廠,每年出新茶的時候,往往整夜不睡覺。茶葉還沒完全收完,就要收油菜,收麥子。麥子、油菜一收完,馬上就要拖拉機耕田。耕田的時候也是搶水的時候,晚上也要耕。說起自己的這個“兒子”,羅必炎又自豪又有點兒心疼:“一年都沒有點兒空閑的時間,也從不叫苦。我有時候就說,‘東子,金錢與身體不能畫等號,身體大于金錢。他就‘嗯一聲。”
王永東是個少言寡語的人,對于自己的辛苦,他說沒想那么多,認為這就是應該做的。而在羅必炎看來,這是家里一貫的傳統,從老爺爺那代開始,不管男人女人,這個屋里就沒有過一個閑人。
正是時時刻刻懷著這種恩恩相報的心態,過著這種朝朝暮暮和睦相處、彼此依靠的日子,才讓這三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男人共同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四世同堂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