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中國各省份貿易壁壘與發展聯系的研究
孫一騰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貿易日漸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正在減弱,有效地推動了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共同繁榮和發展。然而,與此同時我國國內省際間的區域貿易壁壘卻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甚至有增強的趨勢,這嚴重影響國內居民的消費以及經濟的穩健增長。于此,對于國內省際間貿易壁壘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采用價格指數法來分析華中地區的區域貿易壁壘發展情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指數化,借助模型來模擬分析貿易壁壘對經濟的主要方面的影響,旨在為減弱貿易壁壘,改善各省份間的貿易流通狀況,促進各省份貿易乃至經濟的共同發展以及全國經濟一體化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可行的實踐建議。
區域貿易;貿易壁壘;價格指數化
1、區域貿易的概念
區域貿易,是指區域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貿易活動,是從一個區域而言的,包括省際貿易、區間貿易、地區貿易。在區域間的市場分工的前提下,區域貿易是專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城鎮化、國際化的大趨勢下的產物,是自給自足——區內需求——區外需求——一體化市場的發展過程。而區域貿易——國際貿易——全球貿易既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也是貿易發展的三個層次。
在中國,區域貿易主要指省際貿易,其摩擦系數相對較高。20世紀90年代時,中國社會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陶琲教授就曾經接受過世界銀行的一個項目,研究省際貿易問題,這一成果最后形成了1994年陶琲、王誠慶、馮雷《中國省際貿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是我國第一本關于區域貿易的專著,1998年馮雷、王誠慶等對省際貿易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區域貿易在經過了很多年的沉寂后,近幾年來,又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特別是省際貿易又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許多博士論文開始涉獵這一領域,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來研究這一問題。如2001年有法國專家寵賽特提出的中國的“省際貿易障礙甚于歐盟”,(上海經濟報道2001年11月20日報道)盡管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已呈下降趨勢,但省際貿易商品的平均“關稅”卻在上升。就是說,1997年中國省際間的貿易壁壘比1987年還要高。例如,在1987年,消費者購買的各自省份自制產品的數量為他省產品的10倍,但到1997年卻飆漲到了21倍。這個結論意味著,在中國的省際之間,貿易的壁壘要比歐盟成員國或者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貿易壁壘更高。
如何看待中國區域間貿易,特別是省際貿易,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很有必要進行認真的研究。
2、研究意義
系統地研究中國貿易壁壘問題,對于中國整體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增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何正確地處理中國區域間的貿易問題,特別是省際貿易,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的難題,很有必要進行認真地研究。
3、研究內容
本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在于,通過總結的各地區的一些參數來衡量省際之間的貿易成本,類比于國家之間的關稅問題,我也以“關稅”來代指中國省份之間的貿易摩擦系數。同時由于中國省份數目較多,我主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及區域——華中地區來進行研究。
1、模型的基本原理
假定各省份的勞動力是不會上升的,一個省份有L個消費者,同時每個消費者提供一單位的勞動力,所有的生產都是收益不變的,社會中生產的最終消費品用c來表示,同時考慮到中間產品x,φ(x)表示中間產品x的概率分布(x越大φ(x)越大即生產率越大),定義q(x)為s的產量,最終產量q為:

同時勞動力一部分用于生產最終產品sf,一部分用于生產中間品s(x),x>0:

同時資本也分別用于最終產品和中間品的生產,以qf和qm(x)表示,其關系為:

對于最終產品來說,

對于中間產品

定義工資為w,最終產品的價格為p,中間品的價格為p(x),


上式通過c的表達式解成本最小化問題得到:
同時可以得到資本的價格(所有中間產品的加總):

通過進一步的計算和化簡可以得到:

則可以得到所有物品都是由工資定價的。
同時引入關稅和運輸成本的定義方式:
假設在j省份生產1單位產品運輸到i省份的剩余價值為kij,0<kij≤1。i省份從j進口1單位產品,j省份生產者所獲得的價值為wij(其實這里并不能叫做關稅,但是省份之間的稅收沒有具體的名稱,而且我也找不到具體的數據所以這里暫且用關稅代之)。在確定了基礎變量后我將個省份之間的價格進行比較來得到省份之間的差異來最終得到想要的結論。
2、模型的應用
我先進行了個省份內的一個數據的回歸

各省份GDP占全國GDP的百分比

各省份GDP占全國GDP百分比的log值

稅收與人口之比
對上述圖形的分析,大部分都是參照中國統計年鑒來做出的,并沒有完全通過自建模型來進行數據的回歸。在借鑒前人文章的基礎上,自己先做一些現成數據的分析來得到一些簡單的討論結果,來細化最終研究的省份與地區,從而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通過先對中國全部省份的數據回歸我們決定,將范圍縮小到以華中地區為主,并且在討論到如何縮小貿易摩擦系數即貿易壁壘的問題時,我認為應該主要通過調節各地區的稅收政策來改善省際之間的貿易交流問題。
3、數據回歸
我通過對省會之間的距離的測算來側面度量省份的關稅程度,通過關稅與省份的GDP和CPI的回歸對比,來研究貿易壁壘與省份發展的關系。

湖北 單位公里 河南 單位公里 湖南 單位公里武漢到長沙 361 鄭州到石家莊 418 長沙到南昌 453武漢到成都 1455 鄭州到濟南 495 長沙到武漢 361武漢到鄭州 569 鄭州到太原 437 長沙到廣東 734武漢到西安 813 鄭州到西安 478 長沙到南寧 851武漢到合肥 457 鄭州到武漢 569 長沙到貴陽 1105武漢到南昌 434 鄭州到合肥 622 長沙到重慶 1500武漢到重慶 1078 長沙到成都 1801平均公里 738.142857 503.1667 972.14286 GDP CPI湖北 22250億元 102.9河南 29599億元 103.6湖南 22154億元 102

通過上面的折線圖我們可以發現,關稅越低的省份其GDP最高。但是受人口的限制,不能看出其發展程度。但是從CPI的走向我們可以看出,關稅的高低跟CPI還是有很大的關聯的,關稅越低的省份其CPI越低,說明關稅越低的省份居民的幸福程度越高。
1、論文結論
隨著市場化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影響和制約我國商品地區間流動的壁壘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2001年以來我國省際貿易壁壘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制約區際貿易發展的一些技術層面的硬件約束和制度性障礙仍然較為嚴重,導致潛在的區際貿易機會轉化了國際貿易。我國應從加快落后地區的流通設施建設,改善國內交易的信用環境,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提高國內流通效率等方面入手降低國內交易費用,以促進區際貿易的活躍發展。
2、減少省際貿壁壘的相關政策理議
建立國內空間市場一體化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高目標,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至今的現實要求。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盡快建立國內統一的空間市場,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減少現存于省際貿易中的壁壘。我們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一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清理不利于省際聯系的法規和制度,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省際自由貿易和空間市場一體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在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垂直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省際貿易管理部門。
二是行政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行政制度要為要素市場的完善創造條件,進行制度創新與改革,包括戶籍管理制度、勞動工資制度、金融制度,以及研究與開發體系的建立、電信市場的開放等等。這一系列體制創新的實現將大大活躍要素市場,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流動與配置。另一方面,必須轉變政府職能,這是中國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的特殊難題,也是消除地方政府貿易壁壘行為的必要措施。
[1] 孫久文:中國區域經濟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1999.
[2] 布魯斯·吉雷:中國入世:地方保護主義與省際貿易壁壘[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2(1).
[3] 許雄奇、張宗益:中國出口發展的地區差異實證研究:(1992 -2001)[J].上海經濟研究,2003(1).
[4] 葉裕民:中國區際貿易沖突的形成機制與對策思路[J].經濟地理,2000(11).
[5] 王雷:中國區際貿易壁壘及其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J].財貿研究,2003(5).
[6] 張軍:中國的省際貿易壁壘在不斷提高嗎[EB/OL].http:// finance.sina.com.cn,2001-11-28.
[7] 李善同、李勇:加強省際貿易聯系促進空間市場一體化[EB/ OL].http://www.drc.gov.cn/gzzlhqyjjyjb/20060509/144-224-32999.htm,2000-09-15.
[8] 陸銘,等:收益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分割[J].經濟研究,2004(1).
[9] 胡向婷、張璐:地方保護主義對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5(2).
[10] Xu,Xinpeng:H ave the Chinese Provinces Become Integrated underReform?#,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Vo.l 13.
[11] Naughton B:How Much Can Reg ional In 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markets,mem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133.
[12] Parsley,D.,and S.We,i:Explaining the Border Effect:The Role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Shipping Cost,and Geography#,Journal ofIntern at iona lEconomics,2001,55(1).
(責任編輯: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