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慧
在某個霧蒙蒙的陰天,如果你正好開車經過斯圖加特周邊,會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這樣顯眼的公告牌:“請將您的汽車停下,歡迎享受停車優惠,搭乘進城的公共交通。”
不過,平時就依賴于開車上路的德國人似乎對此無動于衷,斯圖加特是個名副其實的“汽車城”,奔馳和保時捷的總部就在這兒,人們甚至以“汽車文化”而自豪。
作為連接德法邊境的高速路樞紐,每日進出斯圖加特城區的車流量能達到90萬次,而斯圖加特卻因為空氣微顆粒物質超歐盟標準多天,搖身變成“德國空氣污染的首都”,在歐洲聲名遠播。
據說,當地的盆地氣候也是罪魁禍首之一,四面環山的地勢阻隔了有效的自然風對流,再加上較干燥的氣候,簡直像個不斷聚集煙霧的大臉盆。
同樣是超標警報,德國的PM10值與國內的PM 2.5值雖無法相提并論,但人們對于霧霾天的這種抵抗心理當然很容易達成共鳴——上世紀60年代德國也曾經為重工業污染付出過同樣慘痛的代價,經歷過漫長的空氣質量改善之路。
德國魯爾區就是一個抗霾的好例子。魯爾區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但環境污染非常嚴重。不過,當地政府重視污染問題并展開了大力治理,關閉了大多數煤礦廠房。如今,廠房被改建成文化博物館,巨大瘆人的鐵架設備也成了今日生態公園里的歷史紀念碑。
甚至還有人提出過這樣異想天開的設想,規劃一些適合居住兼辦公的住宅戶型,設計出高效利用通信網絡的工作模式,創造出讓人們實現各自在家辦公的條件,盡可能減少每天開車來回上班的需求。
當“十面霾伏”成了全世界都要共同面對的挑戰,無論是利用民眾的自覺性,還是實施強硬的限行令,雖然應對方式有所不同,目標只有一個——把它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