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美國蘋果公司現金儲備已經達到2460.9億美元。如果把蘋果公司當成一個國家或經濟體,那么以蘋果公司的現金儲備,它已經是全球第62大經濟體,和丹麥、斯里蘭卡實力相當,超過世界162個國家和地區。以蘋果目前已超過7100億美元的市值來看,蘋果在2016年各國經濟總量排名第32位,超過哥倫比亞2016經濟總量,和南非相差無幾,超過世界190個國家和地區。
蘋果一家公司的經濟創收能力已經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經濟體,是絕對的富可敵國。那么,如果你是某個經濟體量落后于蘋果公司的國家的君主,拿蘋果公司和你換一個國家,你作何選擇?
這是一個關于權和錢的較量。做官有權,經商有錢,權和錢是“Power”的兩極,二者得其一即為大幸。官無商不穩,商無官不富,最理想的情境是既有權又有錢,但二者不可兼得,所以才產生了商人買官、官員貪腐,官商“挾官以凌商,挾商以蒙官”的社會景象。
官威和畏官
《中國的官威太盛》是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作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官二代”蔣緯國,他是蔣介石的次子,國民黨的軍政要員,曾任國民黨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副校長。蔣緯國年輕時接受國外大學教育,而后又在國民黨體制內效力,既是“局外人”,也在“體制內”;對中國社會的統治結構上層發出鞭辟入里的批評和指責,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稍有權力便耀武揚威”。
官威是中國社會統治結構中的衍生物,它并不是指為官者在治民理政過程中因勤政愛民所積累的德高望重的社會聲望和威望。而是指為官者說話時的官腔、面對百姓時的官架、理政時的官派。
雖然時代更迭,但官威作為中國的“國粹”在現代社會并沒有斷根。中國古代官員出行乘轎,轎子由人力轎夫抬著;官員分為四人抬、八人抬,轎夫的多寡不是由官員的體重決定,而是以官階大小決定。官員出行前先要凈街,官轎前須有差役扛舉“肅靜”“回避”的字牌向百姓展示官威。
現代中國官威依然很盛。鎮長升遷車隊送行,警車開道;官員對上峰唯唯諾諾、瞞上不瞞下,而對民眾和下屬則威風八面、頤指氣使。官威在中國社會有增無減。
官威盛行的社會必然有另一個側面,就是畏官和崇官。老百姓一面對官員有畏懼感,但另一方面謀求當官做官。中國古代百姓稱當官者為“大人”、“老爺”,中國人的畏官心理早已埋下,到了現代社會,官員化身“人民公仆”,但畏官心理依舊存在。中國古代的青年人視讀書做官為人生最高目標,十年寒窗只為封官進爵,而當代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熱衷考公務員,公務員考試被稱為“天下第一考”。說明中國人的崇官社會心理并沒有改變。
中國的官威為什么這么盛?
畏官和崇官是獨特的中國式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綿延千年不絕,這說明中國依舊是一個官威盛行的社會。為什么中國社會會有如此強烈的官威?
在傳統時代,“官威”是集權、獨裁、專制社會的衍生物,中國社會之所以幾千年來都存在強盛的官威,和中國一直以來的“大一統”社會密切相關。
引入一個參照物——歐洲,歐洲和中國都是從部落制進化到到城邦制;在東方社會處于分裂狀態的春秋戰國時期,同時期的西方古希臘時期也處在一個分裂時期;到了公元前360年,東方社會因為商鞅變法,迎來了第一次集權統一時期,差不多同時西方社會在公元前365年出現了統一的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2世紀到3世紀,漢武帝建立了大一統的大漢王朝,凱撒大帝則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羅馬帝國;到了公元184年,東方社會因漢帝國內亂,隨后進入到長達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分裂時期,羅馬帝國也在土崩瓦解。
不難看出,在此之前東西方社會雖然分屬不同文明體系,但分裂、統一的步調卻十分一致。但接下來東西方歷史卻走上了兩條不一樣的路,公元589年中國再次統一,這以后到現代再也沒有經歷過長時間的分裂,而西方則是從此一直分裂,再也沒有統一。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提出中國是“唯一延續至今的社會”。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更是當今世界前三十強經濟體中的唯一的一個。要維持一個國土遼闊、人口數量龐大、民族構成復雜的政權的長期統一,需要有精致的統治制度工具。
在數千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過程中,中國探索出了日臻完善的保持統一的方法——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統領著四大統治工具:郡縣制度成為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問題的解決方案,中央政府牢牢掌握著官員的任免權;獨尊儒學解決了全民的思想控制問題;科舉制度成為吸納和控制社會精英的工具;國有專營的經濟制度讓基礎資源緊緊掌握在統治者手中。憑著這樣一套系統的統治工具,中國社會雖然經歷朝代更迭,但并沒有出現長時間的分裂。即使當代中國四大統治工具內容發生了變化,但中央集權的國家的本質沒有變。
中央集權制度國家通過官營制度壟斷著社會生產生活中最基礎的資源,政府亦官亦商,政府是最有錢的“企業”,國營企業也是有權的“政府”,真正的做到了把最大的權和最多錢獨攬一身。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當官既有權又有錢,官威油然而生。
美國為什么沒官威?
與中國社會的崇官、畏官相比,美國人對于政府官員保持著平常心、甚至“愛答不理”。舉例來說,中國修一條高鐵,政府畫一條線高鐵就能修通;而在美國,即使科技發達,修一條高鐵絕非易事,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高鐵經過所占用的每平米土地都需要土地的產權所有者同意后才能施工。
官威在美國行不通,是因為美國政府是一個既沒錢也沒權的政府,美國的聯邦政府是靠借錢和發債組建起來的。
從1607年開始,英國人開始到北美拓荒、淘金,然后由獨立股份公司建立了13個殖民地,英國政府對這些殖民地沒有征稅,而且還提供安全保障,這種狀態持續到1760年喬治三世登基英王時期。
由于和法國的常年戰爭,英國政府財政落下巨大虧空。喬治三世開始謀求對北美13個殖民地進行征稅,至少英國征收一定的稅收以供養在北美的軍隊。在喬治三世的授意下英國政府開始對北美殖民地征收各類消費品進口關稅,并禁止發行獨立紙幣,統一使用英國貨幣。
喬治三世的稅收法案和對北美殖民地的收緊政策遭到了強烈反抗,北美革命團體開始挑戰英軍、抵制英貨,在激烈沖突中英軍開槍打死北美殖民地五人,引發“波士頓屠案”。1773年12月北美革命者登上了三艘停泊在波士頓港的東印度公司的運茶船,炸開貨箱,將茶葉扔到了海里,引發“波士頓傾茶事件”。
雙方矛盾開始激化,皇家海軍進駐波士頓港,殖民地也成立了獨立運動期間的決策機構——第一屆大陸會議,呼吁北美殖民地民眾武裝起來,同英軍作戰。
1775年4月19日,英軍趕往據說藏著革命者武器庫的波士頓遠郊的來克星頓鎮,與當地民兵發生激烈沖突,英軍傷亡1000多人,革命者死亡500多人,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同年6月第二屆大陸會議選舉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大陸軍僅有一萬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兵,沒有任何戰船,而英軍則有100多艘戰船和30000人的正規軍。比這更要命的是大陸軍沒有經費來源,十三個州的政府也很小,沒有稅收,沒有軍隊,更沒有政府控制的企業。美國聯邦政府真是白手起家,只能靠向社會借債來籌集經費。獨立戰爭的經費主要有四個來源,發行“大陸幣”、發行債券、十三個州湊份子、向法國借錢。各州還設立了 “大陸借款辦公室”,專門負責戰爭債的銷售和日后的利息支付工作。
美國靠舉債建立起一個國家。與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有錢又有權的政府不同,美國政府靠向老百姓借錢建立國家,所以政府需要討好老百姓、尊重民眾權利和私有財產,同時還要維護政府信用,才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沒權又沒錢的政府才會謙卑而有節制。
在一個政府有權、有錢的集權式的國家,國家的權力才是最大的權力,從而整個社會崇官又畏官,官威盛行;而在一個政府沒錢、沒權的國家,錢就是最大的權力,商威大于官威,整個社會才會敬商、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