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優良的氣候環境條件非常適宜大球蓋菇的生產和發展,普洱市農科所科技人員經過多年研究并不斷試驗栽培,總結出了利用咖啡殼與刨花作培養料,不需搭設陰棚,省工節本且產量高的大球蓋菇室外栽培技術。
一、栽培季節
利用自然環境栽培大球蓋菇,出菇期應在氣溫15~27℃。普洱市一般于9月至12月播種,12月至翌年1月開始出菇。正常情況下4月底采菇結束。
二、栽培場地的選擇
利用冬閑田、菜園地、果園地栽培。栽培場地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近水源且水源無污染,排水方便;二是土壤疏松肥沃,土質呈弱酸性,富含腐殖質;三是避風、遮陽,折光率要求達到“三分陽七分陰”。
三、栽培技術要點
1.培養料的配制與處理
大球蓋菇可以直接生料栽培或采用預發酵料栽培,也可以采用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在菌種萌發的過程中培養料會升溫,如果溫度控制不當會燒壞菌種;熟料栽培成本較高,工序較煩瑣;預發酵料栽培操作簡單,安全實用。筆者主要介紹預發酵料栽培技術。培養料要求新鮮、干燥、無霉變、無腐爛。
培養料配制:咖啡殼與刨花配制比例為1∶1,每畝需干料總量為5000~8000公斤。兩種基質均勻混合后,在鋪料前再均勻拌入基質總量(干)10%的新鮮麥麩。
培養料的處理:(1)預濕。將咖啡殼和刨花按1∶1的比例混合均勻后進行浸水處理。浸水的目的:一是使培養料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質pH值,三是使其初步軟化以便于操作。浸水方法通常是在水池(先挖坑槽,內襯塑料布)中浸泡6~12小時。培養料的浸水標準以自然瀝水后含水量達70%~75%為宜。其判斷方法是捏緊料后呈斷線性滴水。(2)預發酵。將培養料堆成寬1.5米、高1米,長不限的料堆,預發酵。當料溫升至60℃以上時保持12~36小時,即可翻堆。隔天再翻堆一次,1~2天后即可散堆,調節pH值至6~7,入床鋪料播種。
2.鋪料播種
鋪料前必須檢查培養料的含水量和pH值,同時預先做好畦床的預濕、消毒和藥物殺蟲。
畦床整理:畦床龜背形,寬50~60厘米、高5~10厘米,長度不限,溝寬25~30厘米。
建堆播種:鋪料前按干料總量10%的比例均勻拌入新鮮的麥麩。鋪底料厚14~18厘米,然后播種。撒播或穴播,穴距5~9厘米,菌種盡量成塊成團,每平方米用菌種量為1.5~2.0袋。播種后覆料3~4厘米厚。若播種時氣溫較高,可用直徑5~8厘米的木棍在畦中間每隔一米打一個放氣孔,以免燒壞菌種。
3.發菌管理
溫度和濕度的調節是發菌管理的關鍵環節。播種后1~3天內料溫控制在25℃左右,培養料含水量70%~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如果料溫接近30℃,可間斷性打幾個散熱孔,加強夜間通風降溫。若畦面干燥應適當噴水保濕,噴水應少噴勤噴,菇床四周的側面多噴,中間部位應少噴或不噴。播種后20天之內,一般不噴水或少噴水。待菌種萌發定植并伸長到培養料的1/2時,可以適當噴水。如果菌絲生長旺盛有力,說明水分適宜,切勿天天噴水而誘發菌絲早衰。
4.覆土
待菌絲布滿料堆的2/3時即可覆土。各種富含腐殖質的田園土均適宜作覆土材料。堿性土、黏性土、貧瘠土和單一的泥炭土均不適于作覆土材料。
覆土濕度以手捏土粒變扁但不破碎、不黏手為宜,覆土厚2.5~4.0厘米,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需5立方米土。為防止陽光暴曬,保濕發菌,畦面應覆一層稻草。覆土后,一般3~5天菌絲便可爬入土層,當菌絲爬入土層后,適當加強通風換氣,防止菌絲徒長。
5.出菇管理
覆土后15~20天,便可出菇。形成原基前噴一次大水,然后通風2~3天,之后減少通風量。當土層中形成菇蕾后,可適當噴水,使土層保持濕潤。噴水切勿過量,要避免多余的水流入料內而影響菌床出菇。
大球蓋菇出菇的溫度范圍為12~27℃,最適溫度為15~18℃。當溫度低于4℃或超過30℃時,均不利于出菇。在適宜的溫度下,出菇快、整齊、轉潮快。出菇階段,應保持85%~95%的空氣相對濕度,以利于出菇。
6.采收與采后管理
當菇體長至成熟,菇蓋呈鐘形未反卷,菌褶呈灰白色,表層菌膜未破裂,未開傘時即可采收。采收時注意不要松動四周小菇蕾,以免影響下潮菇。
采收后菌床上留下的洞穴要及時填上細土,以利菌絲恢復生長和出下一潮菇,采收后的殘次菇和菌渣要清除干凈,不要留在菌床上,以免腐爛后引起病蟲害。采收第一潮菇后,對菌床噴水,經10~15天,又可采收第二潮菇,一般可采3~4潮菇。
(云南省普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李曉花 郵編:6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