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上映的《激戰》是由香港著名導演林超賢執導,梁家輝、彭于晏等主演的動作電影。提起林超賢,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執導的那些警匪片。自1998年他與陳嘉上聯合執導的警匪片《野獸刑警》起,便開啟了他的“警匪時代”,之后陸續為觀眾奉上了許多質量上乘的警匪片。2008年與張家輝、謝霆鋒等人合作的《證人》,在兩岸三地獲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2010年執導的《線人》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然而,林超賢沒有因此受到局限,他勇于突破自己,大膽嘗試其他類型的電影。《激戰》便是他和張家輝再度合作,為觀眾奉上的一部關于綜合格斗的動作電影。此片在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大出風頭,一舉囊括了11項大獎的提名。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出現,給整個華語電影圈增添了無盡的驚喜,以拳擊為題材的動作電影,在華語影片中是比較少見的,再加上林超賢導演獨特的視角和風格,可想而知,該片一上映便引起巨大反響。
一、 多種方式向經典致敬
作為華語影片中為數不多的以拳擊為題材的電影,《激戰》還未上映,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影片的題材加上片名,足以讓大部分觀眾血脈賁張,腦中可能浮現出的是暴力、血腥、激情的拳擊場面。而導演一開始卻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絲毫不見拳擊內容。影片開篇,彭于晏飾演的林思齊騎著自己的山地自行車,風塵仆仆地出現在云南的某個偏僻山村。導演特意采取紀錄片的形式,加上溫馨舒緩的音樂,鏡頭中的人物頓時鮮活起來,同時也讓觀眾感到溫馨愜意。但導演并沒有在這里多作停留,接著切換到第二個場景——北京。友情出演的王寶強飾演陳總,這是一個為父親死去而高興不已的富二代。在陳總的襯托下,配合之前云南的場景,難免會讓觀眾給林思齊設定“窮人”的身份,但是,導演的港式戲謔則不斷跳出觀眾的心理預設。通過第三者的介入,原來林思齊才是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只是緊接著父親破產,轉眼又成了窮小子。影片的線索卻不只林思齊那一條,隨著鏡頭的轉換,小丹母女家庭生活的苦難呈現在觀眾眼前。父親拋棄了他們娘仨,母親則整日酗酒,弟弟因為母親的疏忽而不幸死亡,最后母親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導演并沒有過多地描繪這個家庭,而是直接切換到影片另一個主人公——賤輝。張家輝飾演的賤輝是一個過氣拳王,一身賭債讓他每日都活在逃債之中,與追債人斗智斗勇。導演在處理這段的時候運用蒙太奇手法,讓影片節奏緊湊、線索清晰,同時采取彩色和黑白相互交替的膠片效果,特別是賤輝被追債的那個場景,可以說是香港動作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經典片段,加之黑白鏡頭的補充,很容易勾起觀眾對港劇經典的回憶。
至此,該片中的主要人物已經全部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單就這幾個故事而言,沒有太多的新意,構思也算不上出彩,但在某種程度上,導演通過這幾個故事展現了香港下層社會,尤其是底層市井的生活百態。三條線索看似關聯不大,卻是導演精心編排的結果。因父親破產,為了讓父親重新振作而走上拳擊之路的林思齊;家庭不幸,精神受到打擊的小丹母女;成天躲債,放棄了自己夢想的過氣拳王賤輝。片中林思齊為了讓父親重新振作而參加拳擊比賽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到成就了肌肉硬漢史泰龍的同類型美國電影——《洛奇》,的確能從林思齊身上看到一絲洛奇的影子。兩人都是半路出家的拳擊手,都因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情而自強不息,最終都獲得了成功和贊許。不同的是,林思齊是由從前“富二代”的身份轉變成為擂臺上的拳擊手,落差之大,更具有啟發意義。而對于過氣拳王賤輝的遭遇,總讓人想起2001年周星馳導演的《少林足球》中的“黃金右腳”明鋒(吳孟達飾),兩人都有著輝煌的過去,如今的落寞又都激勵著他們重返擂臺或足球場證明自己,并且最終都帶領自己培養的“下一代”一起走向了成功。不同的是,周星馳的無厘頭到了林超賢這里變成了溫情和感動。如此看來,該片在某些情節和處理方式上的確是在向經典致敬。
二、 血脈賁張的格斗場景
作為一部綜合格斗的商業電影,激烈、震撼的拳擊場面必不可少,這也是該片最大的賣點。可以說,整部電影確實不負眾望,懂得如何抓住觀眾。影片出現拳擊的場景不少于三處,重點展現林思齊和賤輝兩人一起為了各自的夢想而合作爭奪拳王的鏡頭。在出現的幾次拳擊場面中,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導演多次刻意采取俯拍的鏡頭拍攝拳擊場地,從俯拍直接到全景拍,結合特寫鏡頭,極具視覺沖擊力。賤輝作為過氣老拳王,一方面為了成全林思齊的夢想,另一方面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重新回到了拳擊場上。特別是在林思齊被打敗之后,他放下心理包袱,毅然決然地站在了擂臺上。而在正式比賽之前,導演并沒有讓觀眾直接看到格斗場面,而是用了很長的時間來展示賤輝訓練的場景。在這段場景的處理上,導演借鑒了文藝片的拍法和形式,背景音樂“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在女聲的輕聲吟唱下,觀眾似乎也跟著音樂的節奏緩緩進入情境。“The sound of silence”實際上是賤輝的內心獨白,每一句歌詞,都像是賤輝在訴說自己的人生之路。因為打假拳洗錢而身陷囹圄,老來一事無成,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不易,但最終賤輝還是做回了自己,重新勇敢地站上了拳擊賽場。對于很多生活中不盡如意的觀眾來說,電影的這一幕就像是在剖析自己,讓人感同身受,甚至熱淚盈眶,為了電影中的賤輝,亦或是為了自己。緊接著導演又適時地控制住了觀眾細膩的情感,不由分說地將觀眾迅速拉回了激烈的格斗場面中。俯拍的視角,現場主持人的解說,拳擊場內觀眾的熱情回應,讓觀眾一下便繃緊了神經。即使電影上映后得到了很多拳擊內行的指指點點,認為很多動作、技術還不夠到位,對于46歲的演員張家輝來說,為了拍這部電影,苦苦健身9個月,在脫衣進拳擊場的時候確實讓觀眾驚呼,完美的腹肌一點也不遜色于年輕的彭于晏,可見導演以及演員對影片拍攝的要求之高。而在拍兩個人近身拳擊格斗的時候,暴起的青筋,因為難受而近乎扭曲的表情,結合大量的特寫鏡頭和慢放功能,影片的確處理得恰到好處。
導演沒有只停留在拳擊擂臺上,而是讓拳擊解說充當了自己的傳聲筒。解說的立場似乎時刻在變化,對觀眾的判斷起到了很大的干擾作用,懸念一個接著一個,讓觀眾又愛又恨。對于賤輝來說,“倒頭樁”和“慣性脫臼”則成了他這次拳擊勝敗的關鍵。20多年前,賤輝就是敗在了“倒頭樁”上,林思齊的失敗也在于此。但這一次幸運之神眷顧了賤輝,“救命鐘”及時響起的時候,觀眾也隨之大呼了一口氣。另外就是賤輝的“慣性脫臼”,這也是讓他很難在拳擊場上繼續打下去的原因,但也正是因為“慣性脫臼”,讓對手本以為他手已經脫臼,再沒有還手之力的時候,卻意外地給對手一拳重創,可謂“一拳定江山”,不禁讓觀眾大呼過癮,拍手稱贊。
三、 充滿溫情的靈魂救贖
影片中讓人血脈賁張的格斗場景固然吸引眼球,但是,使人深受觸動的莫過于激烈的格斗背后不為人知的辛苦和艱辛。“怕,你就會輸一輩子”,出現在《激戰》宣傳海報上的這句話,實際上正是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毫無拳擊基礎,卻硬要參加拳擊比賽的“前富二代”林思齊,即使在賽場上被打得住進醫院,也只是想向破產的父親證明“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雖然父親曾經嫌棄自己無能,但是真正讓觀眾感慨的莫過于兩個場景。第一個是林思齊在拳擊場上第一次露面,林父詫異卻略帶懷疑的表情。第二次是林思齊在拳擊場上,而林父在拳擊現場觀戰(此時林思齊并不知道林父在場),林思齊在臺上每挨一拳,鏡頭切換到林父的時候都能看到他一臉緊張和擔心。特別是林思齊被對手用“倒頭樁”摔在地上的時候,林父不顧一切的沖到臺上。此時導演特意去掉了所有的聲音,放慢了鏡頭,讓林父愛子的場面在時空上得以更為細膩的流露。此刻的林父已經被林思齊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所打動,他從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明白了兒子的良苦用心,自此真正從破產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重新接受了現在的自己,準備開始新的人生。而這份血濃于水的父子親情,恐怕也是感動觀眾的鏡頭之一吧。
雖然這部影片的三組人物都來自香港底層的不幸之人,但是在悲情的故事里,導演還是秉承了自己一貫的港式幽默,緩解觀眾過于沉重的心理建構,處處流露著溫情。賤輝和小丹母女之間的故事,在整部影片看來似乎有些累贅,但正是有了這一部分,才使得整部影片苦情中又充滿溫馨。特別是小丹母女和賤輝分吃月餅的場景,加之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整個畫面溫馨而又美好。正是和小丹母女相處的這段日子,讓觀眾更深入地認識了賤輝,他其實是一個真實的、樂于幫助他人的普通人。賤輝也是從與小丹母女接觸的過程當中重拾了勇氣,決定為自己的夢想再次奮斗。他爭分奪秒為拳擊比賽做準備的場景,更是讓觀眾心生崇敬。同時在戲外,張家輝為了上鏡效果而苦練身材,讓觀眾也為他的演員素養所折服。而賤輝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他和林思齊之間的師徒情誼上。兩人在互相激勵中艱難前行。如果沒有賤輝,林思齊登上擂臺的夢想將無法成為現實,如果沒有林思齊,賤輝重返擂臺的希望也變得渺茫。而正是因為有了彼此,才使兩人的夢想都成為了現實。總之,不管是林思齊、賤輝,還是小丹母女,影片中的人物都生活得非常艱辛,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棄,心存美好,為了心中的夢想勇于向前,在“激戰”之中,處處又顯“溫情”。
結語
《激戰》作為華語電影中一部以格斗拳擊為題材的電影,暴力、緊張、刺激的拳擊場面令人血脈賁張,這是電影的賣點,也是吸引大部分男性觀眾的原因。另外,在演員陣容上,為上鏡苦苦健身9個月的張家輝、身材好到讓人驚嘆的彭于晏,確實讓大批女性觀眾為之走向了影院。當然,一部好的電影,光靠這些外包裝遠遠不夠。導演林超賢敏銳的眼光、獨特的視角、特有的港式幽默,為電影加分不少。在內容上,影片在“激戰”中又有“柔情”,林思齊與林父的父子親情、林思齊與賤輝的師徒之情等等,在激烈無情的拳擊賽場上,在人內心中激起一層漣漪,讓人感動不已。更重要的是電影深層次所表達的東西,人生路上難免各種坎坷,林父的破產、賤輝的沒落、小丹母女的家庭變故,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世間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一味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要勇敢面對,無所畏懼,美好將從眼前開始。除了驚險、刺激的擂臺和幾乎完美的身材,這些更深層次的內容也正是影片想要傳達的深厚主旨。
【作者簡介】幺海欣,女,河北唐山人,華北理工大學體育部講師,碩士。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承載的社會責任與倫理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HB15TY0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