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



【摘 要】 B2C、C2C模式作為電商零售領域的代表模式,目前存在問題較多的是B2C模式,該模式成為稅務機關的征稅盲區,存在一定程度的稅收流失。文章對電商稅收流失問題采取社會實驗方法進行抽樣調查和流失額測算。國內電商平臺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最為成熟,故而選取淘寶、天貓兩個電商平臺上的電器、服裝、食品、圖書、酒水、家具、化妝品七大行業420家網店進行測試,對抽樣網店的工商稅務登記、發票開具情況等重點內容進行隨機暗訪測試。電商稅收流失測算部分主要估測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根據阿里巴巴官網公布的電商交易額數據和百貨零售業、超級市場零售業、綜合零售業的增值稅平均稅負率等三種口徑測算電商C2C模式下的增值稅流失額;根據阿里巴巴官網公布的電商交易額數據和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的經驗值估測個人所得稅流失額,并推演至全國電商平臺,測算全國C2C模式下的稅收流失額。最后,基于電商稅收流失測算結果,提出關于電商稅收流失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 電子商務; 稅收流失; 平均稅負法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8-0002-12
一、電子商務及其對稅收活動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及運行模式
1.電子商務的概念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的通常性解釋是“藉由電腦網路將購買與銷售、產品與服務等商業活動結合在一起,進而調整交易的基礎和形態”,電子商務其實代表著一種商業形態。電子商務建構在電子交易系統上,將傳統的資金流和物流數據化并將其發展成資訊流,這是電子商務的精髓之所在。
2.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商業運營模式,以其便捷性、無紙化、數據化等優點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改變著人們傳統的貿易方式,在全球經濟融合發展中電子商務交易的“蛋糕”越做越大。據艾瑞咨詢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3.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2%;從網絡購物市場結構來看,B2C占比達到51.9%,年度占比首次超過C2C;從網絡購物市場份額來看,天貓繼續領跑B2C市場,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國美在線增長迅速。
3.電子商務模式
按照電子商務模式[1]分類,電子商務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B2B、B2C、C2C、B2G,一般把B2C、C2C統稱為網絡購物,屬于電子商務的典型應用,如表1所示。
(二)電子商務與稅收活動
1.電子商務引發的稅收問題
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和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交易搬到網上經營,其結果是一方面帶來傳統貿易方式的交易量不斷減少,使現行稅基受到侵蝕;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是一個新生事物,稅務部門對其進行稅收征管存在一定的時滯效應,加上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稅收領域的應用還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電商交易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稅務機關的“征稅盲區”,造成一定程度的稅收流失。
有人曾形象地將電子商務比作21世紀稅收最大的“敵人”。這是電子商務的快捷性、隱匿性、無紙化,造成稅收源泉扣繳的控管手段失靈,客觀上促成了納稅人不遵從稅法的隨意性,加之稅收征管技術的嚴重滯后性和系統法律法規的匱乏性,最終出現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真空地帶。當然,電子商務稅收流失主要因為電商行為主體采用稅收不遵從手段違反稅收法律,將稅款據為己有。因此,電商稅收流失也可歸之為稅收征管制度不能適應新型商業模式的轉變,是由于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收監管等稅收管理手段相對落后造成的。
2.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難點
(1)納稅主體確定和管理存在困難。在C2C電子商務交易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交納一定的費用或免費注冊在互聯網上發布信息或參與電子商務交易,交易主體具有很強的隱匿性和流動性,所以建立在傳統交易方式下的稅收制度往往難以確認C2C電子商務交易的納稅人。
(2)計稅依據確定存在困難。在C2C電子商務交易中,所有的交易信息均表現為電子數據形式、通過網絡傳輸,而這些電子數據可以被輕易修改、刪除而不留任何痕跡、線索。電子商務的無紙化操作及經營場所的頻繁變動使交易活動不會留下可供稅務機關確定計稅依據的痕跡,使傳統的稅收征管失去了直接的計稅憑證。電商企業真實的交易活動的銷售收入、自然人等小電商經營者的銷售收入或者所得等真實信息,難以為稅務管理機構所掌握,增加了電商企業計稅依據的確認難度。
(3)納稅地點的確認存在困難。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和國際貿易的一體化,使得一個企業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稅務機關很難合理確認納稅地點。很多小型電商平臺沒有固定的營業場所,只有一個虛擬的交易網站或者網址,而該虛擬網址或者網站有的設置在境內,有的設置在境外,其收入來源地、交易地點、納稅地點等確認過程變得十分復雜。
二、電商稅收流失情況測試
(一)抽樣調查測試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主要有兩個重要的運營模式:B2C模式和C2C模式。經營者入駐電商平臺提供商品和服務是最重要的商務形式。由于國內電商平臺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最為成熟,經營商戶和消費者眾多,為此,課題組選擇市場交易規模大、交易活躍的淘寶、天貓兩個平臺,隨機選擇經營商戶作為測試樣本進行抽樣測試與統計分析,研究電商納稅和潛在稅收流失問題。抽樣調查測試的基本步驟如下:
步驟一:確定抽樣樣本
為了保證抽樣的科學性和樣本的代表性,課題組按照行業和地區兩個維度選擇樣本。
首先,選擇天貓、淘寶兩大平臺經營商戶眾多的行業,分別是電器、服裝、食品、圖書、酒水、家具、化妝品七大行業。其次,為考察不同地區經營者稅收遵從意識,對每個行業按照東部、中部、西部等地區分布隨機抽取樣本,每個行業內的每個地區抽樣10家店鋪。這樣,天貓和淘寶兩大平臺各抽樣210家店鋪,總樣本量為420家店鋪。
步驟二:擇定數據口徑
按照商品的實際付款金額統計商家平均月銷量、單價,計算平均月銷售額,即:平均月銷售額=平均月銷量×單價。
然后采用平均稅負率法,根據公式“月增值稅應納稅額=國民經濟行業增值稅稅負率×平均月銷售額”,計算獲得“月增值稅應納稅額”數據。
步驟三:隨機暗訪測試
根據稅務管理中“以票控稅”的特點,將兩大電商平臺商家或經營者的工商稅務登記、發票開具情況作為重點測試內容進行隨機暗訪測試。把“是否開發票”行為分為“無條件開發票”“提供稅點開發票”“不開發票”三種情況。
根據不同的發票開具行為,將其界定為不同的稅收流失結果:
(1)“不開發票”視為“稅收確定流失”。
(2)“提供稅點開發票”視為“稅負轉嫁”,即如果消費者不要求開發票,商家就不會主動提供發票,即使商家能夠提供發票,也會將應納稅額轉嫁給消費者承擔,違背了稅收基本原則。因此,在后面統計中此類情況也應歸之于“稅收流失”。
(3)“無條件開發票”視為“稅收無流失”。
按照上述抽樣測試要求,所獲取的抽樣數據滿足統一口徑、真實準確的要求;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樣本具有典型代表性,且準確度處于可容忍誤差范圍之內。采用大數據樣本,可以真實反映電商經營者實際稅收繳納和稅收流失情況。
(二)抽樣調查測試結果
1.開具發票情況測試
天貓、淘寶兩個電商平臺的屬性不同,入駐天貓的多為企業商家,入駐淘寶網的多為個體商戶。通過對天貓、淘寶電商平臺的商家分別隨機取樣,各抽取210個樣本,共抽取420家商戶樣本。
分析發現,天貓平臺上的企業商戶由于多數具有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作為法人單位的企業商家經營相對規范,95.71%的商戶交易完成后會主動開具發票,只有3.81%的商戶交易完成后不開具發票,而僅有0.48%的商戶在消費者承擔稅款的情況下許諾開具發票。相比較而言,淘寶網上的賣家多數屬于非法人的個體商戶性質,只有少數個體商戶會選擇主動提供發票,有67.62%的個體商戶不會開具發票,還有13.81%的個體商戶會在消費者承擔稅款的條件下開具發票。相關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2.兩大平臺增值稅額流失情況對比
根據兩大平臺抽樣企業的銷售估算數據,對電商銷售環節增值稅流失進行估算。研究發現,淘寶平臺增值稅流失嚴重,由于“不開具發票”造成增值稅流失額占應交增值稅額的比重約為52.35%,由于要求“消費者承擔稅點”而可能造成增值稅潛在流失的比重約占29.92%。
相比較而言,天貓平臺由于大部分是企業商戶,增值稅流失較少,增值稅確定流失額占應繳增值稅額的0.077%,增值稅潛在流失額占比約為0.003%。相關統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3.不同行業樣本商戶開具發票情況對比
為了考察淘寶、天貓兩個平臺不同行業內部樣本企業的發票開具情況,選擇兩個平臺上七個行業的各210家(共420家)企業進行對比,這七個行業分別是:電器、服裝、食品、圖書、酒水、家具和化妝品。每一個行業選擇樣本企業各30家。
就淘寶平臺而言,不同行業商戶開具發票情況有一定的差異性:服裝、化妝品、食品不開票現象普遍,造成這些行業的稅收流失較嚴重,而電器、家具等行業開具發票情況相對較好。
4.不同地區樣本商戶開具發票情況對比
對淘寶、天貓兩個電商平臺的東、中、西部地區企業的抽樣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天貓平臺上東、中、西部地區開具發票情況差異性不大。相對而言,中部地區的天貓商戶不開具發票的較多,70家中有7家商戶不開具發票。對于淘寶平臺而言,絕大多數商戶都選擇不開具發票,其中東部占比為58.57%,中部占比為72.86%,西部占比為71.43%。
5.樣本商戶實際增值稅稅負率計算
根據抽樣調查的全部樣本商戶的月銷售數據,進行銷售金額以及實際增值稅稅負率估算。由于很難獲得調查樣本企業的真實銷售額,我們根據商戶公布的銷售數量、商品的銷售單價計算出其月平均銷售額,然后對其加總,得到調查樣本企業的銷售額。對于樣本企業的增值稅流失額,采用政府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平均增值稅稅負率”計算,即用行業增值稅稅負率乘以月平均銷售額估算月增值稅應納稅額。相關公式如下:
平均月銷售額=平均月銷量×單價 (1)
月增值稅應納稅額=國民經濟行業平均增值稅稅負率×平均月銷售額 (2)
根據調查樣本企業的銷售情況,計算不同平臺商戶的銷售額和應納增值稅稅額數據參見表4。
根據抽樣結果,統計估算樣本企業的銷售金額和應納增值稅額,進而估算不同平臺樣本商戶的增值稅實際稅收負擔率(見表5)。研究發現,樣本商戶之間真實的稅收負擔存在顯著性差異。從淘寶平臺來看,東部地區商戶的稅收負擔最重,西部地區商戶的稅收負擔較輕。從天貓平臺來看,中部地區商戶的實際稅收負擔較重,西部地區的稅收負擔較輕。從兩大平臺全部調查商戶的實際增值稅負擔看,存在稅收流失商戶的實際應納增值稅稅收負擔普遍高于全部樣本商戶的增值稅稅收負擔。
從淘寶、天貓兩個電商平臺之間調查樣本商戶的增值稅負擔看,天貓平臺的商戶實際稅收負擔要高于淘寶平臺的商戶。這也說明,政府通過嚴格規范的稅收監管,確實可以提高商戶的稅收遵從度,降低稅收流失現象。
(三)電商稅收流失抽樣測試的基本結論
1.不同電子商務平臺稅收流失情況不一致
不同電商平臺的稅收流失率不同,導致商戶的稅收負擔有很大差異,這嚴重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基礎。根據對采取不開具發票或者稅負轉嫁方式開具發票的商戶進行分析,有3.79%~4.26%的天貓平臺商戶存在稅收流失問題,而淘寶平臺上商戶的稅收流失比例高達68.25%~81.99%,這表明淘寶平臺個體經營商戶多采取不開發票等方式逃避納稅義務,且逃避稅收情況相當嚴重。
運用銷售額和增值稅平均稅負率對天貓、淘寶兩個電商平臺稅收流失量進行估測發現,淘寶平臺上商戶的應納增值稅稅款流失率為52.35%~82.27%,天貓平臺上商戶的應納增值稅稅款流失率僅為0.0772%~0.0799%。
根據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不同電商平臺實際增值稅流失率存在天壤之別,究其原因在于是否存在工商、稅務登記的約束。只要管理規范、監管到位,通過工商、稅務登記全程控制,就會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使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稅收流失率明顯下降。
2.不同行業和地區商戶稅收流失情況大相徑庭
不同電商平臺的商戶由于自身經營條件存在差異,導致逃避納稅義務的情形存在顯著不同。即使在同一平臺上,不同行業電商的稅收流失情況也有所差異。
以淘寶平臺的商戶為例,服裝、食品、化妝品、酒水、圖書等不開具發票居多,而相對耐久的電器、家具等商品無條件開具發票相對比例較高。電器、家具等耐用消費品即使商戶要求消費者承擔稅款,消費者也會主動索要發票。
再分析天貓平臺的商戶,圖書、電器行業相對只有少數商戶不開具發票,其余行業的電商都會主動開具發票。這也進一步說明,盡管存在著行業差異,但電商平臺上商戶自身的經營特點仍是影響發票開具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同一個電商平臺上,消費者是否索要發票也是影響商戶是否提供發票的一個因素。
從商戶地區分布看,商戶所處的地理位置并會影響其發票開具情況。天貓平臺上的商戶,東、中、西部的商戶發票開具情況基本類似。而淘寶平臺上,東部地區的商戶開具發票情況較好,但要求消費者承擔稅點的商戶數量也較多。中、西部地區不開具發票的情況較多,也存在讓消費者承擔稅點的情形。這種地區的差異性與消費者自身的稅收意識有關。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人們的稅收意識、維權意識較強,主動索取發票的情況也較普遍。
3.不同地區電商之間的實際稅負水平存在差異
從抽樣電商的稅負情況看,淘寶平臺上東部地區商戶稅收負擔比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戶要重,天貓平臺上東部地區商戶的實際稅收負擔最輕。這種情況與西部地區稅收優惠政策多、小規模納稅人多、稅收征管松懈等綜合因素有關。
三、電商稅收流失額測算
(一)電商稅收流失測算的背景分析
課題組分析了C2C模式的基本特點,也參考了阿里巴巴2014—2015年、2016年前兩個季度公布的數據,以及阿里巴巴關于“95%的淘寶賣家營業額在24萬元以下(不超過36萬元的增值稅免征額)”的說法。但課題組認為還存在以下情況需要深入分析:
一是C2C模式的電商平臺上的賣家,并非都是個人店,其中一部分屬于已注冊過公司的個人網店,只不過網店信息出于各種原因沒有和公司聯結起來;還有一部分屬于實體店的網上店鋪,是實體店拓展業務的一個銷售渠道。這兩種賣家與線下的實體公司別無二致,其實質是B2C電子商務交易,均應依法納稅。
二是不論何種店鋪,采取何種商業模式,個人經營者獲取的收入一律需要納入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即使是那些純粹的C2C電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逃避個人所得稅行為。
(二)淘寶電商平臺稅收流失測算——平均稅負法
上文測試了天貓、淘寶電商平臺的稅收流失情況,天貓平臺上商戶的應納增值稅稅款流失率僅為0.0772%~0.0799%,而淘寶平臺上商戶的應納增值稅稅款流失率為52.35%~82.27%,淘寶平臺上的商戶存在較嚴重的稅收流失,這里主要研究淘寶平臺上的電商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流失情況。
1.電商增值稅流失測算
淘寶平臺經營者業態不一,經營行業分布較多,主要模式是商品的零售,而不同的零售業態造成增值稅實際稅負率存在差異。為了使增值稅流失更能反映真實情況,本文根據國民經濟各行業零售類目下的幾種零售模式所對應的增值稅平均稅負率(見表6)進行估算,從而推算淘寶平臺上商戶的稅收流失額范圍。由于淘寶平臺就像一個大的百貨市場,主要從事與社會零售相關的百貨零售、綜合零售和超級市場等經營活動,為此,課題組選擇國民經濟不同行業零售業三種零售模式的增值稅平均稅負率進行估測,如表7、表8、表9所示。
(1)按百貨零售業估算增值稅流失
根據阿里巴巴官網提供的交易額和選擇的增值稅平均稅負率(2.19%),以及課題組實際調研的稅收流失率計算,2013年的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24.65億元,增值稅潛在稅收流失為71.23億元,兩者合計為195.88億元。2014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69.53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96.88億元,兩者合計為266.41億元。2015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94.35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116.78億元,兩者之和為311.13億元。
(2)按超級市場零售業估算增值稅流失
如果選擇超級市場零售業平均增值稅率(1.72%)估算增值稅流失,2013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98.35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56.20億元,兩者合計為154.55億元。2014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33.76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76.43億元,兩者合計為210.19億元。2015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60.99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92億元,兩者合計為252.99億元。
(3)按綜合零售業估算增值稅流失
如果選擇綜合零售業平均增值稅率(1.70%)估算增值稅流失,2013年確定增值稅流失額為97.23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55.56億元,兩者合計為152.79億元。2014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32.23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75.57億元,兩者合計為207.80億元。2015年增值稅確定流失額為159.14億元,增值稅潛在流失額為90.94億元,兩者合計為250.08億元。估算的增值稅流失的縱向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2.個人所得稅流失估算
(1)淘寶交易額的確定
淘寶電商平臺絕大多數商戶都是C2C模式。阿里巴巴官網公布的淘寶交易額和艾瑞研究公布的C2C交易額基本接近。為達到增值稅流失測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采用阿里巴巴官網公布的數據作為分析依據。
(2)個人所得稅稅負率的選取
目前,我國電商C2C模式沒有完善的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制度,多數淘寶平臺上的電商屬于個體經營業主,沒有進行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交易所得中明顯存在個人所得稅流失問題。根據已有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經驗值進行估算,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經驗值的測算方法如下:
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個人所得稅/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100%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年度數據關于2009—2014年的個人所得稅金額、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以及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負率測算如表10所示。以最近年份的數據為基礎(因年份較遠,忽略2009—2011年度的數據),2012—2014年度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分別為1.42%、1.32%、1.36%,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的中位數為1.36%,考慮到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和實際征管情況,取1.2%~1.5%作為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的經驗值。
估算出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流失額度范圍為:2013年為133.32億元—166.65億元之間。2014年的個人所得稅流失額度為181.32億元—226.65億元之間,2015年的個人所得稅流失額度為217.08億元—271.35億元。2016年前兩個季度的個人所得稅流失額度為114.84億元—143.55億元之間。相關數據見表11。
3.淘寶電商稅收流失測算結論
總體來看,淘寶電商平臺存在一定程度的稅收流失,隨著電子商務交易量的逐年增長,相應的,淘寶平臺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也在逐年增長。由于淘寶平臺商戶的經營業態復雜,按照國民經濟分行業的實際增值稅率較低的綜合零售業和實際增值稅率較高的綜合零售業進行增值稅流失額估算,以確定稅收流失作為較低的稅收流失,以確定“稅收流失+潛在稅收流失”作為較高的稅收流失,并根據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率經驗值的上下限范圍選擇1.2%~1.5%的稅負率進行個人所得稅流失額區間的估算。
研究發現:(1)2012—2016年期間,不管以何種口徑進行稅收流失的估計,電商C2C模式交易的稅收流失額都呈現逐年增長之勢,且稅收流失額增長率與C2C電商交易額增長率基本一致;(2)由于每年第4季度“雙11”網購潮的影響,第4季度的交易額明顯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數,淘寶平臺也不例外,因第4季度的交易量驟然增長,導致第4季度的稅收流失額也驟然上升。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數據稱,截至2016年11月12日零時,2016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交易額定格在1 207.48億元,無線交易額占比達到82%。阿里在邁入“千億時代”的同時,也刷新了單日全球零售的歷史紀錄。
從課題組統計的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總額的估計值來看:2012年后三季度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之和在124.71億元—196.11億元;2013年全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之和在230.55億元—362.53億元;2014年全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為313.55億元—493.06億元;2015年全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為376.22億元—582.48億元;2016年上半年(前兩個季度)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為200.01億元—315.98億元。考慮電商交易額的增長率和“雙11”網購潮的影響因素,2016年全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估計將不低于500億元—700億元。相關數據見表12和圖2。
(三)全國C2C模式稅收流失額測算——平均稅負法
1.C2C模式稅收流失的基本假設
我國電商平臺除了淘寶平臺外,還有其他眾多的電商平臺。為了對我國電商C2C模式下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流失進行測算,課題組提出如下前提假設:在稅務部門對電商涉稅信息獲取能力不足時,C2C模式下的經營者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存在著類似的稅收逃避動機和稅收逃避行為。雖然C2C經營者所處的電商平臺有所差異,但由于征稅機關對電商監管能力有限,C2C模式下的經營者和淘寶平臺上經營者的稅收遵從情況具有相似性。
2.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國內已有若干研究機構密切關注電商的發展動態,典型的有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等,他們每個年度和每個季度均發布電子商務相關統計分析數據。本課題組利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公開數據,借鑒有關淘寶平臺稅收流失的研究結論,對我國電商C2C模式下的經營者稅收流失進行測算。
課題組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4年發布的“2011—2018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和結構預測”中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其中對2015年的數據,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進行了調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給出的基本判斷是在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條件下,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其中C2C交易量占比逐漸下降。課題組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見表13。
3.稅收流失額的測算
(1)C2C模式個人所得稅流失額測算
課題組基于C2C交易規模,根據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負率進行測算該模式下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相關數據見表14。
(2)C2C模式增值稅流失額測算
課題組借鑒淘寶平臺的增值稅流失的基本結論,分別采用百貨零售業增值稅平均稅率和綜合零售業增值稅平均稅率進行增值稅流失額的測算。相關數據見表15和表16。
(3)電商C2C模式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流失額測算
課題組通過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流失額的測算結果,通過加總方式計算最低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流失額之和,以及最高可能存在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流失額之和。相關測算結果如表17所示。
通過測算發現,按百貨零售業平均增值稅率測算,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之和的估計區間如下:2012年為182.1億元—256.33億元;2013年為264.66億元—372.41億元;2014年357.94億元—503.66億元;2015年為436.60億元—614.33億元;2016年預測值為531.53億元—747.92億元;2017年預測值為692.02億元—973.74億元。按照電商交易額的逐年增長趨勢,課題組預測2018年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流失額之和將會突破1 000億元。
四、電商稅收流失的治理對策
(一)電商稅收流失的管理策略
1.加強對電商的基礎管理
政府應盡快完善稅收征管模式,建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法人機構、商務組織以及從事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個人,理應依法進行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結構代碼、稅務登記“三合一”制度后,法人機構、商務組織必須具有唯一納稅人統一識別號。個人從事電子商務活動,也必須稅務機關的監管下進行交易,即不論法人機構、商務組織抑或個體商戶或個人都要按照稅法要求進行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
2.規范交易平臺的運行
政府應通過立法規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運作規則。交易主體要在交易平臺上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首先具有相應的稅務識別代碼,與電子商務活動有關的所有支付平臺、銀行賬號等,而且與稅務機關實現信息共享。稅務機關有權通過納稅人識別號獲得電子商務交易主體的背景情況,以及電商交易主體的交易信息和資金流轉信息。
3.建立稅收信息化管理平臺
伴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稅務部門積極推動稅收信息化建設工作。稅務部門必須建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納稅服務平臺,實行涉稅信息的網上采集、稅源網上申報、網上交稅,涉稅信息資料的電子化儲存,這一信息技術的變化對電子商務征稅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稅務部門而言,稅款征收的電子化和無紙化,稅收征收從傳統大廳納稅轉變為電子納稅平臺服務和咨詢,可以節省稅款征收費用,實現對各類納稅主體的稅收監控,也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效率。
(二)電商稅收流失的治理對策
1.完善電子商務相關稅收法律法規
全國人大應該盡快制定《電子商務法》,依法建立由工商、稅務聯合審批的電子商務登記制度,嚴格電子商務的市場準入機制,通過立法逐步實現由非強制性的電子商務備案管理向強制性的注冊登記轉變。
根據電子商務交易的特點,要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制度,重新界定傳統稅制中諸如“常設機構”“居民”等基本要素概念,修訂具體稅制條款,明確網絡交易的性質、計稅依據、征稅對象等,在我國現行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關稅等稅制中補充對電子商務征稅的相關條款,對現行稅制要素根據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要求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調整。
2.明確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課稅主體
遵循現行稅法規定,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以賣方企業或個體商戶為納稅人。對于跨國模式下的電子商務,必須實行消費地征稅原則,消費地稅務機關擁有征稅權,納稅人的認定將采用消費地原則。
納稅人在辦理了上網交易手續之后必須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電子商務的稅收登記,取得一個專門的稅務登記證,稅務機關應對納稅人申報有關網上交易事項進行嚴格審核,逐一登記,并通過稅務登記對納稅人進行管理。
3.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
稅務機關要與網絡技術部門合作,研究解決電子商務征稅的技術問題;加強與金融、海關、電信等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設備與金融、交易雙方認證機構、工商、海關、電信等部門的聯網,特別是與交易雙方認證機構的聯網,隨時掌握網上交易的情況,對購銷雙方進行監控,形成協稅護稅網絡。
建立行業動態數據庫,選擇電商企業試點“納稅誠信交易專區”。加強市場準入執法、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質量監督、消費維權等內容的電子商務市場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電子商務企業在線市場主體身份識別、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等,并每年定期發布電子商務行業稅收報告。
4.探索新型的稅收征管方式
針對電子商務“隱匿性”導致計稅依據難以確定的問題,以完善電子發票為切入點,與電子商務中心聯合研制開發網上電子發票自動開具和認證稽核系統,在電子商務交易完成并支付時,該系統自動開出電子發票作為支付系統代征代扣稅款的依據。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稅務、銀行之間的虛擬專用外聯網,而其他單位則不能登錄。利用該網絡共享信息,傳遞數據文件,委托銀行直接支付繳稅或采取通知銀行支付繳稅方式完成稅款繳納。同時,要求銀行內部加快網絡建設,在各銀行之間建立一個統一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網絡,解決國內各種信用卡與稅務征收機關繳款網絡的兼容問題,以便納稅人可以在任一地點、任一時間將稅款劃入國庫,方便納稅人申報和繳納稅款。
【參考文獻】
[1] 葉韌.互聯網+電商網商涉稅要點精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5.
[2] 2016“雙11”阿里交易額1207.48億元[EB/OL]. http://news.163.com/16/1114/05/C5QDIQPT00014Q4P.html.
[3] 謝波峰.澳大利亞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簡介[J].國際稅收,2013(3):64-67.
[4] 張炎.我國電子商務課稅問題及相應對策[J].稅務研究,2013(6):84-86.
[5] 趙冰瑩.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財政,2011(2):43-44.
[6] 劉鵬,張秀蓮,趙婷婷.C2C電子商務模式稅收的國際經驗借鑒及路徑選擇[J].安徽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36-137.
[7] 徐風照.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電子商務稅收管理的政策建議[C].中央財經大學稅收籌劃與法律研究中心“互聯網+稅收”探討會論文集,2015.
[8] 朱軍.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流失問題及其治理措施研究[J].財經論叢,201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