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秀+蔡俊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他的長篇小說《洛麗塔》于1955年首次出版,出版后作品備受歡迎,同時也飽受爭議,一直是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焦點。20世紀50年代,資本主義高速發展,大量的藝術作品被復制、被翻拍。1962年美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將該小說搬上了銀幕,收獲了眾多的好評,同時電影被提名多個不同的獎項,最終贏得了奧斯卡改編劇本獎,一度成為經典影片。對《洛麗塔》小說及其改編電影的分析和解讀的作品不勝枚舉,其中對電影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原著與改編電影的差異、電影中所使用的戲仿手法以及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黑色幽默風格等。本文以消費主義為出發點,通過電影《洛麗塔》所呈現的電影畫面,反映的社會現實狀況,闡述消費主義影響下人們極度放縱的享樂主義所帶來的道德缺失和人生悲劇,從而引以為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一、 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最早在美國發端,50年代開始向西歐擴散,70年代已經蔓延至法國、德國和英國,如今,更是憑借全球化的趨勢向世界各地蔓延。在我國也出現了“房奴”“車奴”“奢侈消費”“借貸消費”等消費現象。伴隨著西方消費文化的發展與蔓延,消費主義文化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它對經濟的作用和貢獻逐漸加大加重, 而且在社會和文化生活中也從原來所扮演的“邊緣角色”一躍成為了“時代的主角”之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社會學家們開始嘗試以“消費主義”或者“消費文化”為研究范式, 對當代消費觀念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性質進行了探討。斯克萊爾認為:“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是為全球資本主義這部車子提供動力的燃料。”[1]消費不僅僅是一種經濟關系,同時它還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們在物質活動的消費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心理思維和價值取向,它時不時左右著消費者的愛好和興趣、道德和思想,并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
電影的主打海報中,洛麗塔眼神犀利,帶著紅色的心形眼睛,性感的紅唇十分引人注目,同時紅唇上配一根白色的吸管,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以這樣的海報表現形式,刻畫出了洛麗塔熱愛時尚,注重外表的“小妖精”的形象特征。影片中,亨伯特在黑茲夫人的花園里第一次見到洛麗塔:洛麗塔愜意地躺在草坪上,淺藍色寬帽檐下一頭金色的長發,帶著潮流個性的墨鏡,穿著花哨的比基尼在看時尚雜志。一個未成年的女孩子這樣的著裝打扮正是電影電視、雜志廣告所推崇的時髦。同時影片中還多次出現這樣的鏡頭:洛麗塔坐在行駛的小汽車上,嘴里嚼著口香糖,各種姿勢地翹著小腿,哼著歌曲。由此可見,洛麗塔喜歡這種放縱的享樂方式。亨伯特也通常投其所好,多次購買口香糖、薯片、太陽鏡、迷你裙、網球拍、笑話書等作為禮物送給洛麗塔,博得她的歡心。
隨著電視電影等新型傳媒的飛速發展,美國年輕人的主要精神消遣就是觀看影片。洛麗塔很愛看電影、看雜志,喜歡追逐電影明星,并一心想要成為演員。她還在上學的時候,出演了奎爾蒂導演的校園戲劇,并認識了他。后來洛麗塔生病住院期間愿意跟奎爾蒂一起走的原因就是,奎爾蒂答應洛麗塔為她爭取好萊塢的片場合約。而亨伯特在洛麗塔住院期間,精心為她挑選的文學書籍,如艾略特的詩歌集等根本不是洛麗塔感興趣的,她始終盯著自己手中的時尚雜志看,甚至于跟亨伯特聊天,她的視線也不曾離開過手中的雜志。上學期間她還經常逃課、撒謊。她在看書時通常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不到兩分鐘就把書籍丟到一邊。她喜歡的是時尚的電影海報、熱鬧的爵士樂等這樣的庸俗流行文化,她的精神消費需求也就止步于追求這些庸俗的東西。
由此可見,不管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洛麗塔追求的消費主義觀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自我滿足、自我放縱的欲望占主導地位,她的內心世界中一直把享受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影片通過一個未成年的女孩子洛麗塔的消費主義觀也反映和揭示了美國現實社會中普遍的、大眾的青年人的消費觀念。
二、 道德缺失
著名作家蘇童曾說:“亂倫和誘奸是猥褻和骯臟的,而一部出色的關于亂倫和誘奸的小說竟然是高貴迷人的。”[2]這樣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經過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改編搬上銀幕之后,也同樣高貴迷人、不失所望。繼父和女兒的不倫之戀,雖然唯美、迷人,讓人痛心惋惜,但卻始終無法超越道德界限和社會價值的批判。說到底,洛麗塔一直將享受生活作為生活的理想和目標,為了維持這種狀態,眼前的捷徑便是依靠亨伯特;反之,亨伯特為了親近洛麗塔,利用物質和金錢來使其臣服。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美國社會之下,人們對物質的欲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改變,使得日常行為和生活逐漸偏離了社會道德是非,走向扭曲。
電影采用了倒敘的敘述方式,影片開始就呈現了亨伯特槍殺奎爾蒂的場景。蓄意謀殺的畫面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蕩然無存,血淋淋的兇殺與傳統道德中的仁愛和寬容完全背離。隨即,鏡頭一轉,回到了亨伯特在美國任教期間,尋找住所的過程中來到了黑茲夫人家的場景。他對黑茲太太提供的房間并不滿意,離開之際看到了讓他心動的少女洛麗塔,這恰恰符合他對性感少女的欲念,于是決心留下來,為了可以長期地和洛麗塔相處,他竟然很違心的答應了與黑茲夫人結婚。當黑茲夫人發現了他的私人日記中寫到對洛麗塔的迷戀之后,憤怒之情和這種有違道德的不倫之戀使她難以接受,沖出家門后不幸遭受車禍而亡。黑茲夫人的去世,給亨伯特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于是,他和洛麗塔開始了汽車之旅。在外人看來,他是紳士慈愛的父親,她是調皮活潑的女兒,不停地向父親索要小禮物和零食;在私下里,他們是親密的情人,開著汽車一路流浪,過著迷亂的同居生活。然而在洛麗塔生病期間,她跟奎爾蒂約好逃走了。就這樣,洛麗塔在亨伯特的生活中消失了三年,身影沉寂,杳無音信。3年后再相見,洛麗塔已和奎爾蒂結婚并懷有身孕,在挽回洛麗塔無效的情形下,出現了影片開頭的那一幕。
亨伯特是一名學者,來美國任教,屬于上層知識分子。然而他內心扭曲的、陰暗的對性感少女的欲念使他變得瘋狂。為了她,他愿意選擇跟他不愛甚至厭惡的黑茲夫人結婚;為了她,他愿意遠離人群,遠離道德,一路流浪;為了她,他憤怒到殺死了奎爾蒂,成為殺人兇手。為了她,他無視道德的存在和束縛,他的整個人生毀滅了。
影片以洛麗塔的名字命名,顯示了這一人物的與眾不同。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洛麗塔的每個變化、每個階段都緊緊地牽動著讀者的內心,活潑叛逆的洛麗塔;失去母親的洛麗塔;跟著亨伯特逃亡的洛麗塔;容顏憔悴懷有身孕的洛麗塔等,我們都感觸頗多。在這段有違道德,世俗不容的畸形戀中,最早開始,洛麗塔是一個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未成年少女,她美麗、活潑、天真、叛逆,像個小仙女一樣,生活得無憂無慮。母親的突然死亡,使年幼的她變得無依無靠,只能和繼父亨伯特相依為命,本該有的正常生活,如上學、交朋友、打網球、跳舞、演戲劇等生活隨著與亨伯特的汽車之旅都無法實現了。在旅行中,她盡情享受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她不惜用身體來換取繼父亨伯特的零用錢或者各種想要的禮物,她主動誘惑了亨伯特,并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亂倫生活。相處之中,兩人爭吵之后,亨伯特總是用零食和禮物為代價使她開心,視她如掌上明珠,但內心充滿恐懼和擔憂,怕她攢足了錢離開自己;洛麗塔則用性愛來要挾亨伯特,總是要亨伯特允諾給她零花錢之后,才能占有她,從而獲得金錢,她體內那種與生俱來的邪惡總是很殘忍地擺布他。三年之后,憔悴的洛麗塔寫信給亨伯特也是因為缺錢的原因。影片的最后,亨伯特終于明白他和洛麗塔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建立在正常和諧的家庭關系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消費和金錢之上的。
三、 人生悲劇
這部影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影片中的人物紛紛死去。電影伊始,奎爾蒂被亨伯特槍殺,拉開了悲劇的序曲;之后,黑茲夫人因車禍而亡;亨伯特因殺人罪被捕入獄后死在獄中;洛麗塔最終也因難產而死。這些人物的悲慘結局給影片蒙上了悲劇色彩,同時也給觀眾帶來心情的壓抑與沉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作為戰爭中的贏家,經濟和科技都在飛速發展,給社會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附屬品。電視傳媒、商業廣告和時尚雜志成為了人們備受推崇和喜愛的消費文化。中年人整天渾渾噩噩,過著奢侈的生活,不求上進,穿梭于各種舞會和約會之中,縱情享樂,對下一代的年輕人疏于管教;而青年一代深受享樂主義的影響,不思進取,安于現狀,追逐時尚,對物質有極強的占有欲,醉心于夢幻般的生活之中,從而迷失自我。亨伯特在遇到洛麗塔之前,對生活沒有特別的追求,生活態度消極,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洛麗塔非常愛看時尚雜志,喜歡唱歌跳舞,留聲機是她形影不離的小伙伴,她把自己打扮得妖嬈時髦,經常模仿電影明星的行為舉止。在和亨伯特的相處過程中也顯示出了她對物質和金錢的占有欲。影片中汽車旅館所發生的悲喜劇正是美國社會真實的縮影。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整個美國社會都沉浸在這種縱情享樂,醉生夢死的不良社會風氣之中。
美國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的盛行必然會對人們的欲望和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中,人們的占有欲不斷膨脹,進而扭曲對社會的價值取向。亨伯特內心對性感少女強烈的欲望和占有欲,在見到洛麗塔之后,欲望之火難以熄滅,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他做出了挑戰正常倫理秩序的愚蠢行為,先變為繼父接近洛麗塔,后變為情人過著亂倫的生活,最后降低到嫖客,通過金錢來實現性生活。面對洛麗塔,他無暇顧及倫理道德,欲望吞噬了理智,最終絕望的他殺死了奎爾蒂,入獄而死。正是內心深處扭曲的欲望一步步地將他推向深淵,走向毀滅。洛麗塔也沉浸在享樂主義生活的氛圍中,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主動誘惑亨伯特,并獲得衣服,食物,金錢,完全沒有顧及道德和倫理的力量。殊不知,這樣的追求是要付出慘烈的代價的。
結語
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勘稱20世紀公認的一部奇書,而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電影更讓這部作品流芳百世。縱觀整部影片,作為一部亂倫題材的影片卻能讓人感受到了高貴和唯美,著實令人震撼,同時導演黑色幽默的反諷風格也將美國的社會現實展現的淋漓盡致,當然影片濃郁的悲劇色彩也強烈地感染著觀眾。在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盛行的美國社會,享樂主義觀念的膨脹必然會滋生欲望的膨脹和價值取向的扭曲,致使傳統的道德風尚和倫理觀念邊緣化,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因此,在欣賞影片藝術性的同時,也應該從中汲取教訓,防止類似的悲劇發生在我們周遭。
參考文獻:
[1]陳昕.救贖與消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69.
[2]蘇童.虛構的熱情[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5.
【作者簡介】賀秀秀,女,陜西榆林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
蔡 俊,男,江蘇泰興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