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玨
在未來工作崗位上,高職人才擁有較多的英語應用機會,然而我國高職英語教育一般較為重視口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對于翻譯能力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成為阻礙高職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大瓶頸。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結合“翻轉課堂”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針對翻轉課堂在提高高職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方面的策略展開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
所謂“翻轉課堂”是一種學生、教師角色互換的教育方式,它的發生時間、地點在課堂教學以外,教師通過一定的平臺、渠道機制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如課件、視頻、材料等),并將學習的決定權轉一個學生。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具有強大學習支撐的“自學模式”。翻轉課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更專注某一個學習項目,從而在某一領域中取得較大的收獲。基于此,為了提升高職學生英語翻譯能力,可以大量借助翻轉課堂的優勢,在具體的策略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翻轉課堂課程目標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一樣,在日常教學管理活動中相對寬松,以教師空間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活動比例較低,大部分時間都要學生自我監督地展開學習。那么在翻轉課堂中,即便不考慮學生的自制能力、自學能力,教師也應該明確課堂目標,讓學生在自我知識構建的過程中有所參照,沿著既定目標前進。針對翻譯能力培養而言,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職業層面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翻譯能力綜合了英語“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英語翻譯能力提高,那么在口語表達、書面表達過程中就可以減少對輔助工具的依賴(如翻譯軟件、英語字典等),這樣就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
同時,英語翻譯能力本身就是作用于口譯、筆譯的,一個優秀的翻譯人才,既要有強大的英語駕馭能力,也要有豐富的中文知識;通過專項翻譯能力的訓練,高職人才在合同、說明書、信函等方面的處理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符合培養“實用型”高職人才的要求。
二、針對教學內容實施精選
除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以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積極擴展閱讀范圍,增加學生在詞匯、語義、語言背景、社會知識等方面的積累。換句話說,“翻譯”的工作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它是在譯者基于兩種文化的理解層面上實現的文化資源充分性表達,一些“英譯漢”項目中翻譯出來的英文文獻,甚至在表達上比原文更有深意,如中國的成語、典故、文言等。
為了滿足必要的文化素養的提升,教師必須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一方面,教學內容應該與未來高職人才從事的崗位相一致。高職院校在英語教育方面開設的課程很多,如商務英語、計算機英語、教育英語等,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是一個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次涉及,如商務英語中可以加入推銷技巧,這樣可以提高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認可度。另一方面,教學內容必須符合中國人才市場的要求。由于學歷限制,高職院校學生更多是在國內求職,尤其是本地化求職,考慮到現實中企事業單位對于英語需求量的有限性,以及與現有部門工作的隔閡,英語分工存在較大的行業差異,如口語表達方面的需求量在(外貿)企業中相對較少,主要是通過聊天軟件以文字的形式溝通,在旅游局、景點、酒店等應用較多。因此,教學內容應該傾向于國內市場的人才需求,并加入一部分本地化要素,如風俗、地域文化等。
三、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
“翻轉課堂”模式最早在國內興起之時,主要采取視頻講解模式,其優勢在于生動、形象、具體,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面對面”的課堂氛圍。但是缺陷也較為明顯,視頻需要一定的空間和設備,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被牽著思維走,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如果自制力不強的情況下反而效果更糟糕。因此,基于培養高職英語翻譯能力的“翻轉課堂”模式,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的效果。
例如,將任務驅動、情境模擬和項目教學結合起來,首先模擬一個“國際項目交流會”的場景,學生扮演工作人員、教師扮演外國客戶,“工作人員”向“客戶”介紹中國企業的產品,這一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口譯能力,然后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引入“任務驅動”——客戶可以要求工作人員給自己制作一個簡單的“產品特征表”——而這一工作就在課下時間完成,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查找資料、完善產品項目研究,進而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
總之,采取翻轉課堂模式并進行縱向、橫向的學習延伸,最終目的是提升高職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提高英語綜合素質,保障其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余。實踐中發現,“翻轉課堂”的有效性與學生、教師之間的配合關系密切,目前針對這一教學模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要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自由結合,這在潛意默化中也培養了彼此合作能力。
(湖南生物機電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