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土地流轉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在看到土地流轉產生良好效用的同時,也要看到因為土地流轉而導致的失地農民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必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文章以“土地流轉中的失地農民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對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土地流轉;失地農民;問題
一、土地流轉失地農民問題的成因分析
關于土地流轉中的失地農民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在現行的土地征用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從整體情況來看,現行的土地征用補償標準是不夠科學的、不夠合理的。在全世界范圍內,采用的補償方式往往都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我國也是如此。目前我國通用的征地補償措施就是產值數倍法,也就是按照被征用土地在其征用之前前三年的平均年產值的6倍-10倍作為征用土地的補償費,按照土地被征用前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6倍作為安置的補助費,但是這種測算方法對農民來說是不合理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僅僅依托平均產值作為整地補償的標準是不合理的;另外,征地補償標準也沒有將土地的增值部分計算在內;與此同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在地價的差異上缺乏考慮。總的來說,現行的土地補償制度與市場的經濟規則是不相適應的。
其次就是后續安置條件的缺失也導致失地農民問題突出。目前社會的整體保障制度是極為不完善的,農村雖然現在也有了社會保障,但是起步較晚,與城市的社保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有些地區甚至對失地農民的社保補貼都無法及時到位;另外就是很多新建的中小型企業在用工方面比較隨意,甚至都沒有簽訂用工合同,也不會為失地的農民及時繳納社會保險金;再一個就是失地農民雖然參加了農村的新型醫療,但是尚未實現與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障的對接,城鄉的差別依然巨大。很多失地的農民在成為城鎮居民之后,并沒有被納入保障的范圍之內,無論是在就業方面,還是在社會保障方面都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在失地之后,與農民既有區別,但是又無法等同于真正意義的城市居民,既失去了原有的土地保障,卻又無法享受與其它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可以說真正處在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邊緣群體”。失地的農民由于就業和收入方面的不穩定性,他們更多的是依賴于征地款來維持正常的生計,一旦征地款用完了,他們的生活在本質上是沒有保障的。
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忽視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為了保證失地農民能夠順利再就業,展開了一系列的就業培訓工作,但是這些培訓工作往往是針對性不強、時效性不高,培訓的內容也無法很好地與市場接軌。
二、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要想真正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首先就是要監理合理的整地補償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對于失地農民來說,整地補償可以說是他們在城鎮化進程中獲取的最為直接的經濟利益,因為也很容易引發整地的矛盾焦點。因此,如何能夠找到最佳的利益連接點,盡快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這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事實上,土地的征用補償,必須要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狀況,最好按照以下辦法進行計算:將農民的征地補償費全部進入社會保障之后,所能夠領取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為參照點,來逐步實現補償標準的提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補償標準是一種預期性的,今后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提高。
其次就是要建立土地補償的長效機制。對于農民們來說,土地是具有雙重功能的,既有生產資料的,又有社會保障的,那么土地的補償金對于失地的農民來說,也就是“保命錢”。因此,為了避免補償金在短期內就被吃空,一定要有效依托市場運行機制,努力找尋補償金經營的途徑,實現補償金的有效增值,讓失地的農民能夠長期受益。但是,要想真正達成上述目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僅要保證補償金的及時到位,同時還要盡快實現貨幣式的補償為開發式的補償,進一步加強對土地補償金的監督與管理。
第三就是要盡快建立就業扶持機制。農民失去土地之后,雖然能夠獲取一定數量的補償金,但是僅僅依靠補償金是不能在根本上解決上班就業問題的,也就很難實現自身的有效發展。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盡快建立就業扶持機制,不僅僅要定去舉辦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供需洽談會,免費給失地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另外還要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進程,讓更多的失地農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現農民自身的發展才是真正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
最后就是要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可以說也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如果能夠盡快將失地農民納入到城鎮社會保障的體系之內,盡快實現失地農民與城鎮社保的對接,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
三、結語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失地農民問題的解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也并非依靠某個部門的一己之力就能夠實現。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在正確認識失地農民問題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快解決失地農民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爾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勞動,2011,09.
[2] 楊翠迎,黃祖輝.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來自浙江省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4,06.
[3] 鮑海君,吳次芳.論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J].管理世界,2012,01.
[4] 黃紅星.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有益嘗試—以陜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例[J].西部財會,2014,06.
[5] 杜偉,黃善明.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綜述及建議[J].生產力研究,2015,02.
[6] 劉碧云.如何改變被征地農民的命運?—與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可清對話[J].開放潮,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