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簫+趙鴻+崔佳蓉+李素華



摘 要:該文采用正交設計試驗方法,研究不同栽培基質、種苗類型、光照條件、生物菌劑、澆水周期對綬草移栽成活率和生長高度的影響。極差分析結果表明:栽培基質對幼苗成活率的影響最大,光照條件次之;另外栽培基質和種苗類型對株高也有明顯影響。綜合來看:綬草移栽時,植株略夾帶禾草,選擇原根際土作為栽培基質,放置在背陰處,移栽后每5d澆水1次能顯著提高綬草的移栽成活率,但雜草會影響植株生長高度,噴施0.1%蘭菌王有助于綬草的高生長。
關鍵詞:綬草;栽培條件;成活率;株高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15-02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又名盤龍參、清明草等,為蘭科綬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于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被收錄在原國家林業部頒布的《野生植物保護名錄》中。綬草植株低矮、花形奇特、色彩艷麗,觀賞期長,使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蘭花”,適合布置成花壇、花境、觀賞地被、小品盆栽等形式。綬草也是珍貴的藥用植物,其根或者全株入藥,具有滋陰益氣、涼血解毒、澀精、潤肺止咳等功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綬草的適生環境受到了極大威脅,導致本來種群數量就很少的綬草種群變得越來越少。本課題通過實驗對比篩選出適合綬草生長的栽培條件,為人工栽培綬草提供依據。此外,對進一步開發其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實驗方法
于2016年10月上旬在宿遷學院校內野生綬草種群較為密集的區域,用移苗器采挖植株,略帶禾本雜草,挑選葉片大致為5片的植株,種苗分兩類處理:一類保留土坨中的禾草,另一類去除雜草。每3株為1叢,將其移栽到裝有不同基質的培養箱(長51cm,寬35cm,高17cm)中,采用L8(4×24)正交實驗設計,比較不同栽培基質、種苗類型、光照條件、生物菌劑、澆水周期對綬草移栽成活率和生長高度的影響,因素水平設計如表1。
2 結果與分析
4周后各處理的移栽成活率和株高統計結果及極差分析見表2。從表2中可看出,影響綬草移栽苗成活率的5種因素的R值大小順序:栽培基質(35.8)>光照條件(20.2)>蘭菌王濃度(6.3)>澆水周期(1.5)〉種苗類型(1.2),可見栽培基質對腋芽誘導率的影響最大,光照條件次之,種苗類型影響最小。栽培基質以草坪土最好,種苗處理時略帶禾草,適當遮陰和提高澆水次數有助于提高綬草移栽成活率,而噴施蘭菌王對提高綬草移栽成活率不利。另外從移栽苗的生長高度統計結果來看R值大小順序:栽培基質(13)>種苗類型(8)>光照條件(2)〉蘭菌王濃度(2)>澆水周期(0)。在草坪土中栽培的幼苗高度明顯高于其他基質中,蔭蔽環境及移栽后噴施0.2%蘭菌王能促進綬草長高,但禾草對綬草的生長有較大影響,應逐漸去除。
3 討論
3.1 栽培基質對綬草幼苗移栽成活率和株高的影響 從實驗結果來看,影響綬草移栽成活率和幼苗生長高度最關鍵的因素是栽培基質,本實驗中所用的基質成分均為蘭科花卉栽培中常用的種植土。但4種基質在有機質含量、通氣性、保水性等方面有較大差異,通過極差分析來看綬草原根際土能顯著提高移栽成活率和生長高度,這可能與綬草根際周圍的微生物有關,劉紫英在《瀕危藥用植物盤龍參根際真菌與內生真菌的多樣性研究》一文指出根際真菌與蘭科植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共棲關系,根際真菌的旺盛活動能給植物的生長帶來很大的益處。從4類栽培基質的對比來看在餅肥土中栽培的綬草成活率最低,株高最矮,這可能是餅肥土的肥性較高導致的,多數研究人員認為蘭科花卉施肥,肥盡量要薄,肥一定要淡。
3.2 種苗類型對綬草幼苗移栽成活率和株高的影響 綬草移栽是否夾帶禾草對綬草成活率和生根率也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略帶禾草的移栽苗成活率略高,但株高顯著下降。因此綬草移栽成活后要逐步去除其中雜草。這與黃明遠在《綬草栽培繁殖試驗探索》一文中的觀點一致。
參考文獻
[1]袁海龍.安康市野生蘭科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09(03):78-80.
[2]董必慧,楊小蘭.沿海灘涂瀕危物種綬草的生長利用特性和保護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06(03):193-195.
[3]熊小萍,向繼云,魯才員,等.余姚野生蘭花種質資源調查[J].浙江林業科技,2011(04):35-39.
[4]黃明遠,范晶,劉曉捷,等.綬草栽培繁殖試驗探索[J].中藥材,2013(04):518-521.
[5]高寧,畢珊珊,胡鳳,等.盤龍參內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1(04):367-370.
[6]劉紫英.瀕危藥用植物盤龍參根際真菌與內生真菌的多樣性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0(12):120-121+177.
[7]劉紫英.瀕危藥用植物綬草內生真菌的分離與鑒定[J].江蘇農業科學,2010(06):553-555.
[8]周秀玲,李家敏.藥用植物盤龍參種子形態、萌發及貯藏的初步研究[J].種子,2012(06):79-8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