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宏
摘 要:該文主要從翹嘴紅鲌的親魚培育、人工催產、受精卵的孵化等方面對翹嘴紅鲌的人工繁殖技術進行了試驗研究。
關鍵詞:翹嘴紅鲌;人工繁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28-03
翹嘴紅鲌,俗稱白魚、長江白條等,分類上隸屬于鯉科,鳊亞科,紅鲌屬,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各大水域。宜秀區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幾年前開始研究翹嘴紅鲌的規模化養殖技術,經過多年的摸索、總結,現已形成了人工繁殖、夏花魚種培育、冬片魚種飼養、池塘高密度精養等一套成熟的技術,并依托區域內國家級翹嘴紅鲌良種場,向周邊輻射帶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現就2014—2015年翹嘴紅鲌的人工繁殖技術試驗總結如下:
1 親魚培育
1.1 親魚來源 翹嘴紅鲌繁殖所用的親魚,系將野生的翹嘴紅鲌成魚,在池塘培育至性腺發育成熟。
1.2 親魚年齡及規格 親魚年齡為2~3足齡,體重1~2kg/尾。
1.3 親魚培育池 選用專塘培育池,面積667m2,水深1.2~1.5m,近水源和產卵池。
1.4 親魚培育管理 集中專塘培育,投喂活餌料魚和專用顆粒料。整個培育過程注意水質控制,除冬季以外,經常注換水(最好能有微流水),保持培育池水質清新,溶氧充足,促使其性腺發育成熟。
1.5 培育結果 兩年共計專塘培育翹嘴紅鲌親魚59尾,其中雌魚32尾,雄魚27尾(表1)。
2 人工催產
2.1 催產季節 翹嘴紅鲌是一種野生的自繁性魚類,在自然條件下,其產卵期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根據翹嘴紅鲌這一自然產卵規律,參照池塘人工培育親魚性腺的發育情況,人工培育翹嘴紅鲌親魚的人工催產工作選擇在6月中旬進行,時間是6月15—19日。
2.2 成熟親魚的選擇 翹嘴紅鲌的成熟親魚選擇,主要依據外觀特征來進行。在繁殖季節,性成熟的雌親魚腹部膨大,卵巢輪廓十分明顯,腹部柔軟,生殖孔微紅。性成熟的雄親魚副性征較明顯,大多數魚的頭部、上下頜鰓蓋骨、胸鰭及體表有明顯的“追星”,手摸有粗糙感覺,兩手輕壓下腹部,生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2.3 雌雄比例 翹嘴紅鲌實行人工催產的雌雄比例,按常規方法進行,比例為1∶1。
2.4 催產方式、催產劑量和效應時間 翹嘴紅鲌的人工催產采用胸鰭基部一次性注射、自然產卵的方式進行。所使用的催產劑主要有HCG和LRH-A。分別采用L、L+H組合進行催產,均可獲得較好的催產效果。劑量:雌魚LRH-A8~10μg+HCG1 000~2 000IU/kg;LRH-A20μg/kg。雄魚減半,較為適宜。其中:L組的催產率為75%,L+H組的催產率為67%~100%。催產的效應時間與親魚成熟度、催產水溫以及催產劑種類等有關,在水溫為25~27℃情況下,效應時間一般在7.5~9h。其中L+H試驗組的效應時間7.5h左右,單L試驗組的效應時間9h左右。
2.5 產卵受精,受精卵的收集 翹嘴紅鲌屬產粘性卵的魚類,在自然水域有一定的產卵場所,一般在近岸處淺灘的水生植物枝葉、石礫及漂浮在水面的草莖等上面產卵,親魚發情產卵后受精卵就粘附其上,然后孵化成魚苗。根據這些產卵特性,將已注射催產劑后的雌雄親魚配對放入產卵池中,并按每組親魚放2~3個棕櫚把或絹網,沖水讓其自然交配產卵受精。孵化環道中產卵加網蓋,沖水,產卵池加大流水量,翌日清晨將親魚捕出。結果表明:使用孵化環道孵化,有較高的催產率和受精率,受精卵在流水條件下孵化,出苗率高。
2.6 催產結果 2014—2015年對翹嘴紅鲌的人工催產分別進行了3批11組,共催產親魚22尾,雌雄各半,催產率為67%~100%,共獲受精卵181.8萬粒,受精率為70%~90%(表2)。
3 翹嘴紅鲌受精卵的孵化
3.1 受精卵 受精卵屬粘性卵,剛產出的卵呈青灰色或淺黃色,卵徑為1.0~1.4mm,但不久便吸水膨脹,吸水膨脹后的卵粒則相對透明。
3.2 受精卵的孵化方式 受精卵孵化采用在孵化環道中產卵、布置魚巢粘附魚卵、并直接在孵化環道中孵化的方式進行,這樣既有利于親魚的自然產卵受精,又有利于孵化和出苗等操作,是一種理想的孵化方式,孵化率可達92%。
3.3 孵化管理 受精卵的孵化管理與普通家魚受精卵的孵化管理基本相同。所用的孵化環道既是“產卵池”又是受精卵的“孵化”場所,因此在孵化管理方面,則要求在親魚產卵結束后即將產后親魚捕出,一般親魚晚上產卵后次日早上即可捕出;另外,翹嘴紅鲌的受精卵屬粘性卵,產卵后人工魚巢的附卵不很均勻,要適當調整魚巢的布局;再者由于孵化環道的池壁和池底上也粘附受精卵,因此在孵化早期環道的流速要適當大一些,增加池水交換量,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3.4 翹嘴紅鲌的胚胎發育及魚苗特征 翹嘴紅鲌產卵受精后,受精卵便開始胚胎發育,其胚胎發育過程與一些產粘性卵的魚基本相同。由于翹嘴紅鲌產卵季節在6月中下旬,此時水溫高,因此胚胎發育的進程較快。當水溫為26~27℃時,胚胎發育經31h左右孵出魚苗;當水溫為27℃時,胚胎發育經30h左右孵出魚苗。剛孵出的魚苗全長4.1~4.3mm,卵黃囊較大,魚體細小狹長,除頭部有少量色素外,通體透明,軀體稍彎曲,活動能力較弱;2日齡的魚苗全長5.5~6.0mm,游泳能力增強;3日齡的魚苗全長6.0~6.2mm,此時的魚苗活動力強,卵黃囊已很小,膘泡形成,可適時下塘進行夏花魚種培育。
3.5 受精卵的孵化時間和孵化率 2014—2015年的3批翹嘴紅鲌人工催產試驗結果,自然產卵的受精率在70%~90%。當水溫為26~27℃時,孵化時間為31~32h;當水溫為27℃時,孵化時間為30h。孵化率分別為67%、90%、92%。兩年總計獲得受精卵181.8萬粒,孵化出魚苗158萬尾(表3)。
4 結論與討論
(1)2014年、2015年1月份選購野生翹嘴紅鲌集中專塘培育,使其在池塘專養條件下培育達到性腺發育成熟,雌魚達Ⅳ期,雄魚達Ⅴ期,魚體規格為1~2kg/尾,培育成熟率達100%。
(2)2014年6月15日和2015年6月15日、6月19日分3批11組進行翹嘴紅鲌的人工繁殖試驗,用L+H、L等激素,采取一次性注射、自然產卵的方法產卵受精,均取得成功。催產率為67%~100%,共獲受精卵181.8萬粒,受精率為70%~90%。
(3)采用普通家魚人工繁殖的孵化環道作為翹嘴紅鲌人工催產的“產卵池”和“孵化池”,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催產、集卵、孵化方法與技術。在人工布置魚巢條件下,操作管理方便,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較高,孵化率為67%~92%。2014年孵化出魚苗21萬尾,2015年孵化出魚苗137萬尾,2年總計獲魚苗158萬尾。
(4)親魚培育池必須根據該魚的特點加以選擇。首先,培育池應選擇在近產卵池附近,近水源,便于注換水;其次,培育池不宜過大,要便于催產時的捕撈;再次,親魚培育須專塘培育,盡量避免轉池拉網。在捕撈、運輸親魚等操作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因該魚的竄跳而受傷,親魚捕撈時可采用加上欄網并抬高上綱捕魚,也可在上綱后面放置長箱;親魚運輸時可采用尼龍袋加水運輸,操作應輕快,盡量避免親魚傷亡。
(5)催產季節:兩年的翹嘴紅鲌催產試驗均選擇在6月15—19日進行,取得了較好的催產效果。
(6)翹嘴紅鲌的胚胎發育與其他產粘性卵的魚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產卵季節相對較遲,在6月中下旬,此時水溫高,故胚胎發育的進程較快,在水溫為26~27℃時,從魚卵受精至孵化出魚苗,只需31~32h。剛孵出的魚苗細小嫩弱,不像“家魚苗”那樣容易操作,目前在捕苗、計數等方面一般采取帶水操作,操作須小心仔細,避免魚苗傷亡。
(7)魚苗的適時下塘:兩年的翹嘴紅鲌“發塘”試驗均為3日齡的魚苗下塘,進行翹嘴紅鲌夏花魚種培育,其培育成活率最高達88.4%。試驗結果表明,3日齡魚苗下塘這一技術在翹嘴紅鲌夏花“發塘”操作過程中是可行的。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