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龍
【摘要】政治課教學效率的提高事關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事關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政治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 效率提高 策略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86-02
提高政治課課堂教學效率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和深化課程改革以及順應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政治理論素養提高的需要,是政治科教師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重大實踐課題。
一、重視資源開發,緊跟時代步伐
政治教師之所以要高度重視教學資源開發,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活動指南。《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課程資源開發的要求。二是由學科性質決定的。政治學科屬于基本理論學科,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政治課教學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彰顯其生命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三是由教材局限性決定的。教材雖然按照《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編寫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一些觀點和材料落后于時代。教師要用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新觀點和新材料替代教材中過時的觀點和材料,為政治課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四是教學的實際需要。政治學科的特殊性和教材固有的局限性決定了教師應以《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托,將鮮活的社會資源引入課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教師應以《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于教材進行資源開發:一是開發政策資源。政治學科性質決定了教師應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自覺性,要關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調整,并將其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思想上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二是開發社會熱點資源。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適當引入社會熱點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三是開發鄉土資源。鄉土資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經驗。教師應在篩選、加工和提煉后為課堂教學注入源頭活水,使政治課教學更接地氣。
二、優化教學內容,符合學習需求
優化處理教學內容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需要,更是有效教學的需要。教師應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把握其精神實質,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處理。正如趙稀斌所說的:“教師需要對課程標準進行‘二次開發,即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及對課程的理解,構建更細致、更具體的學科知識框架和學習要求。”為此,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理解接受能力、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等,立足于教材,從有利于學生學習角度適度打破教材知識序列,優化重組教學內容,形成適合于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知識。
在此,以必修二《政治生活》中的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為例來說明教學內容的優化處理。如果教師按照教材自然順序逐課逐框講授知識,會給學生以零亂之感,不易掌握。為此,教師可牢牢抓住“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并以此為線索將單元教學內容整合為“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三個層次,著力分析如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這一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勾畫出簡約的知識結構,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該課知識。教師在優化教學內容問題上應克服隨意性,增強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方式受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學生認知風格及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教師應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地交替使用以下四種主要方式:
教師講授與學生思考相結合。現代教學論要求教師少講精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教師在講授難點知識和易混知識時應放慢語速,加重語氣,或者將陳述句轉變成為疑問句,或者將知識要點轉變為具體問題,或者將難點分解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跟著教師的講授思路進行思考。教師在講授核心知識和社會熱點時應提出具有一定綜合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運用已學知識和當下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科學合理講授與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有機結合,才能打造高效課堂,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回答與教師點評相結合。課堂提問不僅能夠給學生學習以適度的壓力和緊張感,而且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提出層次分明的問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思考。簡單的問題由學生集體回答,較為復雜的思維含量較高的開放性問題應從不同層次學生中隨機提名回答,其他學生做補充性說明或拓展性延伸。學生回答問題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即使結論不正確,但只要思維過程有其合理性,也要予以鼓勵。這樣做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又有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幫助學生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
組織學生開展辯論。真理猶如碎石,只有敲打才能更明亮。教材觀點的辯論有利于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如“傳統文化是財富”與“傳統文化是包袱”是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是一組很好的辯題。教師在課前布置此辯題,合理分組,學生各自準備,課堂辯論,教師綜述。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在辯論中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以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學生學習需要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以取長補短。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提供值得探究和能夠探究的問題,如從《經濟生活》角度探究產品質量與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系及啟發,并運用市場經濟理論與社會再生產理論探究如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等問題。讓學生課外準備,課堂上由各組代表展示成果,課后再行整理,張貼成果。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正當的競爭意識,而且有利于優化學生思維方式,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資源以充實教材;優化處理教學內容,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采用多種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以提高政治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