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輝
“禮”的興起是很早的,周公始作禮,在我國儒學中,“禮”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有著悠久的禮儀文化,本應成為禮儀示范,但在當下卻存在著禮儀失范的現象,不得不說是一種文化的悲哀。近年來,許多人呼吁“回歸”,使得各種傳統禮儀也走上了復興之路。
一、我國傳統禮儀
到目前為止,我國也未確切定位傳統禮儀的具體內容。但我們研究一個現象,首先應對其進行定位。什么是“禮”?據考證,“禮”最初是用來敬奉神明的。在甲骨文中,“禮”字與“履”字相通,意思是鞋子,所以“禮”的字面意思為人只有穿了鞋子才好走路,但是鞋子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剛剛合適。后來“禮”字的含義越來越多。到了周朝,為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把“禮”與“德”結合起來。隨著等級制度的出現,“禮”又成了區分尊卑、貴賤、順逆、賢愚的人際交往準則。正如孔子所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三個“禮”有著不同的含義,第一個“禮”指生活交往中的行為規范;第二個“禮”指規矩、規則;第三個“禮”指政治法律制度。
什么是“儀”呢?據考證,“儀”字有五個含義:1.法度、準則;2.典范、表率;3.形式、儀式;4.容貌、風度;5.禮物。而“禮儀”一詞的合用,最早見于《詩經》和《禮記》。《詩·小雅·楚茨》:“獻酬交錯,禮儀卒度。”《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史記·禮書》也有相關記載,“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此時的“禮儀”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及行為準則或規范的總和。
從“禮儀”的定義看,其范圍十分廣泛,總的來說是一種規范和準則,也是我國社會公德的核心內容。我國當今社會流行的許多禮儀并不是我國傳統的禮儀,而是從“西學東漸”潮流中引進的西方禮儀或在這期間受東西禮儀文化碰撞影響所形成的合體,比如,握手禮,西式婚禮等。現代禮儀只是人們交流的一種語言,是一種讓雙方都感覺舒服的溝通方式,而我國傳統禮儀文明則是我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古代士大夫人人須知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就把“禮”放在了首位。統領我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更是把“禮”發揮到了極致,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士君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記·樂記》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荀子也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儒學大師董仲舒更是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制訂了在中國社會延續千年的“三綱五常”。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禮儀文明,它不僅是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政治手段。
二、國人禮儀失范原因探索
既然我國輝煌的禮儀文明已經滲透進了國人的骨子,那么近年來國人“失禮”問題為何會越來越嚴重?臺灣作家柏楊20年前在《丑陋的中國人》中寫道:“人類是一種會笑的動物,但中國的女護士、女車掌和女店員是例外。當你進店之時,活像一頭貓撞進了老鼠窩,小眼睛全充滿了敵意地望著你,如你索物,則先打量你的衣服,然后告曰:‘貴得很。”柏楊先生舉的這個例子只是國人萬千“失禮”現象中的一個。每當碰到這種情況,心中的疑問便會在腦中揉雜,梳理我國文化發展的歷程,興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眾所周知,我國文化脈絡雖說在整體上是延續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國文化沒有斷層。我國的文化斷層現象自古就有,以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為起點,當然,不能否認“百家爭鳴”是我國文化的一個迸發期。戰亂紛紛也使得周朝的“禮”文化出現了一定的斷層,人民從循規蹈矩變得兇狠蠻橫,正是文化斷層所帶來的惡果。歷史上出現的文化斷層有很多,因天災或因人禍,后續的歷史雖對文化斷層進行了修補,使人民的行為舉止又回到了正常的軌跡,但文化斷層對我國禮儀文明的沖擊是巨大的。我國最近的一次文化斷層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70年代,提到這段時期,就會使人聯想到黑暗、恐怖、禁閉。這段時期,我國文化界遭受了一次重創,文人也遭到迫害,百姓的精神世界處于急轉直下的狀態。生活于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雖然躲過了抗戰時期的腥風血雨,但經歷文化重創后,社會上卻沒有文明的火把來引導大家走上正確的社會公德軌跡,作為社會公德核心的禮儀文明也被無情地踐踏著。
歷史雖然有一定的文化修復能力,但卻需要足夠的時間,因此,這次文化斷層遺留的歪風邪氣還依然彌漫在中國當代社會中。
其次,從“外”的視角來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外來入侵者對中國的蹂躪和西方文化的突然涌入讓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從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五四期間的“打倒孔家店”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再到改革開放后的西方文化崇拜。國人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禮儀文化有著嚴重的自卑心理。柏楊先生《丑陋的中國人》就對此進行過深刻地剖析,“為什么中國人的聲音大?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中國人的嗓門特高。只要聲音大,嗓門高,理都跑到我這里來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中國人是沒有文化安全感的。
同時,隨著西方文化的急性駛入,使中國人在權衡東西文化間產生了混亂。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自卑心理逐漸得到了扭轉,在權衡東西文化上產生了矛盾,其最適合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即人在經歷極度自卑后極易出現極度自傲,當今國民正處于這個階段。
誠然,文化斷層和心理自卑感可以解釋國民“失禮”的原因,但這不能成為我們繼續“失禮”的借口,應當對其理性改正。
三、傳統禮儀的復興
伴隨著國民“失禮”現象的日益嚴重,我們的傳統禮儀也在慢慢興起。據報道,像廣東東莞的幼兒園為教師舉行拜師禮,山東的某所中學為即將成年的孩子舉行隆重的成人禮等事例已不少見,在網絡上搜索相關內容,馬上就會出現成千上萬條類似的報道。但作者認為這種所謂的復興并不一定是件絕對的好事。
傳統禮儀的復興說明國民開始審視自己的文化,重拾我們的傳統禮儀文明,這是一件傳承文化的好事,可以緩解多年的自卑感,為我國傳統禮儀文明的重現開辟道路,也可為國民素質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間。但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傳統禮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比如“三綱五常”,它雖然是我國傳統禮儀的濃縮,但它剝奪了女性的地位,使女性在禮儀中成為陪襯品,這又是糟粕。另外,對傳統禮儀的盲目模仿也未必能重新樹立我們的禮儀風范,比如,我國的傳統婚禮包括“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是一個十分繁瑣的過程。作為一名現代中國人,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傳統的禮儀,但我們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合理揚棄傳統禮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從我國傳統“禮儀”的本質上來看,其最終的目的在于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于規范人的行為舉止,并不在于繁文縟節。所以,生活于當下的我們需要改造和揚棄傳統禮儀中許多形式化的東西。至于如何改造?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揚棄?還值得我們思考。我們需要以小帶大,以少帶多,把禮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發揮其正確引導國民的作用。
(四川大學文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