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近年來,城市文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環境設計是設計專業中涉及室內外設計的重要課程,它對學生的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環境設計教育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比較成熟的教學體系,但相對于設計理念新穎的前沿專業,我們的教學理念還顯得不夠科學,缺乏對其系統的梳理和提煉,教學內容、實踐設計也缺少團隊合作經驗,實踐成果不充分,概念性設計未落到實處,細節及應用性研究都不夠深入。本文在承擔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的過程中,研究梳理了相應的課程,并總結出相應的課程設計方法,以提高環境設計教學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一、教學中理論部分的梳理
理論學習是專業課學習的基礎,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需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強調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學生需要規劃課程學習的時間表,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踐。環境設計中理論的教學主要包括概況、發展方向、當今社會設計潮流、設計原則、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特殊設計等設計理念。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應誘導學生關注地域文化及其設計,并要求學生對地域文化進行總結。例如,筆者在講授商業空間設計原則中的地域性設計時,就著重講授了黑龍江城市規劃的歷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對城市商業空間的影響,分析了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并讓學生全面搜集相關的氣候人文資料。在理論講授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在環境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脈絡。
二、專業設計
專業設計是設計的實踐階段。設計課題應選用教師的科研課題,或各地區舉辦的賽事,也可是大學生的創新項目,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傾向選定課題。選題內容以開設的專業課程為主,如基于綏化市商業街展開的地方文化景觀規劃設計。
三、方案討論
專業設計和方案的討論在時間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時進行。教師和學生針對選定地域展開有關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討論,也可以擬定其他主體進行討論。如討論哈爾濱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載體、綏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討論之后根據選定的具體文化方案進行實地考察以收獲原始的資料。
四、實地考察
實地調研是環境設計實踐中收獲直觀資料的環節。在調研之前學生對環境設計的認識,多為概括的、理論性的,對地域文化載體的認識也是模糊的,無法對其準確的定位。通過考察調研,學生可以明確地認識實地場所,增強學生對環境設計場所空間的認識、加深學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課程可以根據相應的主題展開考察調研。調研應圍繞討論的具體內容,針對環境設計作品的細節、形態、功能、材質、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切入設計。也可從空間設計的使用者角度,對其年齡、作息規律、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等進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調研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深入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要求學生對所定目標區域的環境及環境設計設施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并總結出全面的資料分析,評估鎖定地區具體使用者的需求及滿足需求的客觀條件。如筆者曾組織學生到哈爾濱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護建筑的措施,帶領同學們梳理其形成的歷史文脈,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對江邊一帶進行遠足調查,體驗江邊文化。并進行問卷調查,采訪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總結對哈爾濱城市的印象及對哈爾濱文化和環境設計作品的感受和評價。
五、匯總分析調研報告
實地調研通常會發生走馬觀花、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情況。如果不積極改正,則就失去了實地調研的意義。所以,在課程調研開始之前就應明確調研的主要內容以及調研匯報的具體要求。實地調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們明確調研分析的內容和書面要求,提交書面的調研報告,并制作PPT,把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以小組或個人的名義,講解調研報告,為后期的方案講解打好基礎。教師和同學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對學生需要提出更多的問題,讓演講者回答如何解決文化載體的問題。該環節要求學生評價調研作品,提出對地域文化的個人見解,要求在調研報告中體現出用于環境設計的文化元素,并讓全班同學論證其可行性。通過調研、研討、匯報,以提高同學們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認識地域文化在作品中體現的作用,為后期的設計提供重要的設計素材和設計方向,調研分析是提煉地域文化的過程,也是設計公司開展方案設計工作的課堂實踐表現部分。
六、設計展開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為設計定下了基本的基調和概念。設計展開就是將設計概念付諸實現的過程,將思維轉換為具體產品呈現在人們面前。在設計過程中,地域文化被學生提煉形成設計元素,整合元素進行方案設計,制作多種優選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設計出效果圖、施工圖,也可以根據課程設置制作相應的模型。概念設計是學生在設計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體現,需要學生手繪草圖,并分析草圖取長補短,敲定最終的設計草案。最終方案需要完善景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擴初設計;室內部分為深化方案階段,即優化設計方案的形態、功能設計、結構設計、細節設計、交互設計、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據繪制方案的表現圖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過PPT匯報給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設計則要對模型進行最后的調整,以深化確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態。
環境設計作品的實現依托于設計的展開,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直接的體現。通過設計作品,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的體現形式及設計手法。同時這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最終方案中如何體現地方文化內涵是設計的焦點。設計作品的最終目的是檢驗作品的試金石,它把提煉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設計元素融入環境設計作品中,以實現環境設計作品的功能及傳承地域文化作為目標。如:在家居設計中,有一名學生選用鄂倫春族的民族元素,設計了一系列的室內軟裝配飾,這即是從地方文化中汲取營養的表現。再如綏化地區有興和朝鮮族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朝鮮族鄉的生活生產方式,提煉其文化符號進行餐飲空間設計,并結合現代韓國流行文化創作出墻體彩繪。墻體彩繪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鮮族的圖案紋樣進行繪制,而是對其進行了二次創作,繪制出當下韓國流行的鳥叔騎馬舞、韓國歌舞組合等圖案,這些都是室內裝飾彩繪的繪制素材,讓人們在享受朝鮮美食的時候還能體驗鮮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館設計,綏化安達、青岡武警支隊的榮譽室設計,就充分體現了安達的地方文化。青岡有名人馬玉祥,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原型就是馬玉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榮譽室設計了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時為了傳承英雄基調,充分挖掘安達作為牛城的地域文化,為榮譽室設計充分挖掘設計素材。
七、總結評課
在課程結束前,要對課程進行總結。安排本專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或安排學生進行互評。互評以講標的方式進行,臺下安排學生做評標。重點放在地域文化的體現上,讓學生講解設計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設計作品符合設計的功能性原則,讓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實踐環節的重要外在體現。
八、結語
環境設計作品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城市的名片,代表著地域文化和城市內涵,是城市性格特征的集中體現。其設計過程是地域文化元素的再造重組,根植于地域文化是環境設計教學的重要理念。筆者以綏化地區及周邊的地域文化為主線,在實踐教學環節拓展思路,開發地域文化的品牌價值,提高設計教學水平,期望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專家的點評。
(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