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盈盈
閩南童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起源于唐朝,興盛于明朝,隨著明朝鄭和下西洋以及明王朝勢力在南海地區的拓展,閩南童謠被帶到臺灣及東南亞一帶。閩南童謠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后人一代又一代傳承著前人遺留下來的閩南童謠,并將其在發音及表演方面的特色發揚光大,如今的閩南童謠已經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南童謠優美動聽,通俗易懂,簡短易學,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它既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又是難得的教育資源。
一、閩南童謠概述
閩南童謠是指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特點。(1)內容龐雜。閩南童謠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其內容已突破了兒童文學的限制,涉及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如《西北雨直直落》體現了氣候的變化、《臺灣出甜粿》說的是地域特產、《阿媽的話》記錄的是溫暖的親情。除了以上內容,閩南童謠還包括時政、育兒、游戲、動物、植物、知識、幻想、民俗、趣味等內容,這些內容利用最質樸、最有趣的語言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2)體裁豐富。閩南童謠的不同內容體現著不同功能,例如“一鼠賊仔名,二牛駛犁兄。三虎爬山坪,四兔游東京。五龍皇帝命,六蛇予人驚。七馬走兵營,八羊食草嶺。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十一狗仔顧門埕,十二豬是菜刀命。”是敘事式的《十二生肖歌》;“嬰仔搖,搖到內山去挽茄,挽偌多,挽夠一布袋,也好呷,也好賣,也好趁錢給嬰仔作度碎。”是搖籃曲式的《嬰仔搖》,這些童謠由于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多種體裁,目前常見的有敘述式、問答歌、連鎖調、謎謠、繞口令等。(3)表演形式多樣。閩南童謠不僅在兒童之間進行傳唱,它還是閩南文化娛樂的一種普遍形式,因此其在表演上相較于其他地區的童謠更為多樣,如以敘述為主的念謠,以演唱為主的唱謠、戲謠及與舞蹈相結合的舞謠等。(4)集趣味、哲理、實用性于一體。如《天烏烏》:“天烏烏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留鼓,依喲嘿嘟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嬤要煮淡,兩個相撲弄破鼎,依喲嘿嘟隆咚戚咚嗆。”它用趣味性的語言描述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一方面實現了敘述、記錄的功能,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閩南人趣味盎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5)時代性。閩南童謠從出現開始就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從閩南童謠的起源《月光光》開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閩南童謠與古代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而進入新時期,閩南童謠也始終秉持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在編創的過程中,將現代生活真實地記錄了下來,如《計算機》:“講到伊,鎮趣味,四四角角像電視。會寫字、會念詩,會唱歌、會扮戲,嘛會曉得ABC。”正是閩南童謠這樣的時代性,使其在傳承過程中對民眾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同時也為其不斷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
二、將閩南童謠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課程資源與當地的鄉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閩南地區,將極具地域特色的閩南童謠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來,不論是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課堂質量,還是傳承閩南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將閩南童謠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1)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閩南童謠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在語言、音韻和節奏上也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學生通過誦讀、演唱可以鍛煉口語,提高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拿腔、用調的準確性。(2)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其知識視野不足,而閩南童謠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教師通過童謠教學,可以讓學生突破知識界限,對生活現象、地方風俗、時令節氣、倫理道德等形成初步認識。(3)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小學音樂教師的主要職責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童謠,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看、聽、說、唱等方式,欣賞和感悟閩南語言文化中的對稱美、韻律美,另一方面還能從童謠所包含的自然美景、中華美德以及生活情趣中體會美、感受美,提高其審美能力。(4)德育滲透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職責,教師在課堂上融入閩南童謠,不僅可以拉近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距離,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熱愛自己的家鄉以及家鄉文化。
其次,將閩南童謠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現有的小學音樂課堂改革實效性不佳,其教學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閩南童謠則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童謠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熟悉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另一方面還可以將相關的小學音樂知識與童謠相結合,降低知識難度,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最后,將閩南童謠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有利于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閩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閩南話也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因此如何傳承閩南語及其蘊含的文化內容,并不斷擴大世界影響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對于文化傳承要從小抓起,只有在基礎教育階段利用童謠讓學生了解、熟悉閩南文化,并形成文化自豪感以及傳承文化的責任感,才能保證閩南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
三、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有效地融入閩南童謠
(一)合理選擇教材
系統的音樂教材是把閩南童謠引進音樂教學的前提,根據我國《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閩南地區也加強了對音樂教材的編寫,一些包含著閩南童謠的音樂教材相繼出現,學校、教師在選擇這些教材時應重視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契合度:首先,通常情況下,閩南童謠的引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因此,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教材;其次,重視童謠的趣味性,即對于小學生而言,童謠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一些與動物相關的童謠《一只鳥仔》《兔仔甲貓仔》等,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材時應盡量保證童謠的生動有趣。
(二)加強教材內容研究
現代教育強調個性化,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引入閩南童謠時,應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從不同類型童謠的特點出發,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避免采用僵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新年歌》是以時間為線索,對閩南地區過新年的景象進行了詳細描述,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宴請禮節以及閩南特色食物;《一年仔倥倥》說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個年齡段的突出特點以及所發生的事件,語言凝練,富含哲理。因此教師在教材研究中應分析和掌握不同種類童謠的思想內容、藝術內容、藝術特色,并設計不同的教學手段加以呈現,以提高學生對童謠的接受程度。
(三)豐富閩南童謠教學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低,因此為保證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常見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情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童謠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合理生動的教學情境,并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如在《西北雨直直落》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為學生營造下雨的氛圍,還可佩戴頭飾,讓學生扮演童謠中的不同小動物,讓學生融入教學實踐中來。(2)表演教學法,即在教學中,教師將童謠與肢體動作結合起來,讓學生一邊唱一邊做出動作,如在《放雞鴨》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分別作出相疊、搭胸、拍手、圍墻、摸鼻、扭耳等動作,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動作的協調發展,還可以增強學生對童謠的理解。(3)游戲教學法。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而游戲則是小學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童謠內容設計相應的游戲,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如在《老鼠仔鉆壁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具設計“壁洞”,并讓學生戴上頭飾進行角色扮演,在“貓和老鼠”的游戲中學習知識,真正做到寓教于樂。(4)互動教學,即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教學指導,讓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如在《猜猜在哪頭》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童謠內容,將學生結成合作小組。選擇一個學生分別將公雞和母雞的卡片貼在兩只手上,并將一塊橡皮放在手中,讓各個小組猜一猜橡皮到底在哪頭。這樣的教學設計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開展閩南童謠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延伸,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還能拓展知識,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將閩南童謠融入課堂教學中時,應重視課外活動的組織與開發。例如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舉辦童謠比賽,采用小組或個人參與的方式,讓學生比一比誰掌握的童謠多,誰表演的童謠最生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童謠的熱情;為了解決不同地區學生學習閩南童謠中的方言問題,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優勢,調動當地學生輪流當小老師,為學生示范朗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讓學生在互教互學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還可以在校園文化節期間,插入閩南童謠,并通過活動主題的引導,讓更多學生認識到閩南童謠在教學中的意義,從而挖掘更廣泛的教學資源,并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為實現閩南文化的滲透與傳承奠定基礎。
四、結語
總之,簡練、淳樸的民間歌曲是引導兒童進入音樂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養兒童熱愛民間音樂、繼承民族傳統的必由之路。音樂教育要從民族傳統音樂教育抓起,民族傳統音樂教育又要從當地民間童謠抓起,所以在閩南地區的基礎教育中,教師應重視在音樂教育中滲透童謠教育,將閩南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每個孩子幼小的心靈里,以推動閩南文化不斷發展。
(廈門市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