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含湫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04-01
近年來,國家對貧困生資助工作越來越重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頒布后,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貧困生資助政策,這在制度上給出了保障。然而,任何制度的推行都離不開政策落地時的“實踐工作”,高校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的方法直接影響了資助政策的有效實施。
本人作為一名奮戰在高校資助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在多年的資助實踐工作中接觸了大量的貧困生,現挑選一典型案例進行描述與分析,希望能從案例中揭示些實踐性知識及原理。 1.案例背景
小Z是我院2012級的一名男生,來自浙東農村,父親靠在山上幫人砍毛竹賺錢,母親由于手殘疾無法做重體力活,只能靠串珠子賺錢。大一快要結束時,小Z的父親突然查出癌癥晚期。由于沒有醫保,治療癌癥的費用都需要自費,做一次化療需要1萬多元,小Z父親一共做了近10次,家里因此欠下10多萬的債務。即使這樣,也沒能留住小Z的父親,在大二上學期,小Z父親因病去世。自從父親去世后,小Z同學就像換了一個人,時常會表現出悲觀消極的情緒。他一方面覺得這個世道絲毫沒有公平可言,窮人生病了卻沒錢看病。一方面還懷有很強烈的懊悔情緒,總是后悔自己來不及向父親盡孝,不應該來讀大學,并且向輔導員提出退學。
2.案例分析
小Z雖然家境貧困,但素來在班級活動中表現得較為主動,并不似一般貧困生般的內向少言。與他的交流中,也可以感受到這名學生很早熟懂事,希望通過讀大學來改變命運。但是仔細思考的,輔導員還是找到了小Z同學退學的一些原因:
第一,對社會認知的偏差。小Z同學自幼生活在農村,他的父母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命運,否則要像他們一樣做窮人,一輩子無法體面生活。這些教導雖然一方面能激勵小Z同學努力學習,但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小Z單方面對社會認知偏差,認為這個社會對窮人是不公平的,他無法看到社會的積極面。
第二,對“報答父母”的簡單理解。小Z同學告訴輔導員,退學是希望去工作,因為“工作了就可以立刻賺到錢”,可以讓媽媽過上好日子,甚至還可以立刻出錢替母親購買一份大病保險。在與貧困生的長期接觸中,筆者很能理解貧困生那種依靠自己賺錢,并且回報父母的迫切心情。大多數貧困生從小對父母懷有一種既感激又內疚的心理,他們都想快速回報父母。
3.方法與措施
第一,從細節處關心貧困生的生活。小Z同學剛進校時輔導員就重點關注他,不僅因為他的家庭情況確實較差,也因為他雖然貧困但是自身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改變命運的精神感染了我。小Z同學平時課余時間送外賣作為兼職,由于工作時間常常耽誤正常的吃飯時間,我平時隔段時間便會關心他的身體情況,叮囑他一定要三餐定時,還委托他寢室的同學幫忙提醒他這一點。
第二,從精神層面關心貧困生的內心。雖然輔導員已經盡力幫助小Z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但是與生活上的困難相比,貧困生的“心理求助”顯得更為重要。
當生活壓力過大時,小Z產生了退學想法。輔導員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上可以一眼看出這一決定的欠考慮之處,但是如何讓學生自動打消這一念頭?
之后,我耐心地和他分析了退學的利弊。我首先肯定了小Z回報父母的急切孝心,但是又啟發他自己發現自己理念中的不合理之處,如,在碰到困難時退縮是否是正確的?你現在提出退學的想法是母親所希望的?如果現在退學會不會影響將來的前途?如果將來的前途受影響,還能很好地照顧母親嗎?小Z是個有悟性的男生,在我的啟發下,他慢慢理解了我的用心,明白了一時的意氣用事不僅不能幫助母親太多,還有可能使母親以后年紀變大后,真正需要幫助時“斷糧”。他承認了在退學這個想法上,除了想盡孝,其實也有逃避的成份。但是他現在理解了,作為一名大學生,在碰到挫折時不能一味逃避,而要迎難而上。
第三,弘揚正氣,展現社會積極面。首先糾正他“這個世界就是對窮人不公平”的不合理信念。我拿出學校很多畢業生的成績與他共勉,有些貧困生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公務員,有些在企業發展很好,還有些自主創業成功。最后小Z同學打消了退學念頭,并且在大三時發憤努力,最后專升本成功。在得知自己升本成功時,他第一個與我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同時還信心滿滿地告訴我,將來自己本科畢業后還要升研究生,一掃之前的陰霾。
4.經驗與啟示
此案例對我們的啟發是,對于貧困生,經濟上的資助固然能達到快速的作用,但是從根本上還是要抓住貧困生“精神脫貧”來做工作,我們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不但讓貧困生能在經濟上順利地入學及畢業,更要在大學階段塑造其精神力量,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