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紅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22-01
如今,學前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和課程模式,區域活動以尊重差異,滿足個性發展為目的,理應成為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最有效的途徑。
近年來,借助我園“十二五”立項課題“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實踐策略研究”,我們對區域活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實踐,在以活動區為重點,落實“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方面積累了初步經驗,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區域活動的常規環節:計劃選區—自主活動—整理收拾—交流分享,恰恰與主動學習的保證機制“計劃-執行-回顧”非常契合。如何強化主動學習信念,使獨立、自信與主動學習成為伴隨幼兒終生發展的內在品質,是我們研究落實的關鍵。
1.計劃選區——自由選擇操作材料與活動,是主動學習的中心要素和開始
選區前要幫助幼兒熟悉班級區域及材料的位置,讓幼兒隨時直觀的看到每個區角及變更的材料,材料存放應充分支持幼兒的發現-使用-歸還的過程。
計劃選區一定是基于幼兒自身的內在需要、興趣所做出的真實選擇。主動性意味著“我要……”而不是“老師要我……”,允許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玩伴,改變或形成自己的想法。可運用個別及集體討論等形式,嘗試與幼兒共同制定計劃,實現幼兒的自主管理與約束。
剛開始,可引導幼兒充分體驗計劃的形式,不過度干涉,不讓幼兒覺得過分負擔;制定形式可采用全班、小組討論式、個人式等;計劃呈現方式也采用口頭計劃、表格計劃、記錄、圖畫、方案等等不同形式,制定計劃的具體時間地點根據幼兒的需要和作息時間來定(可以在幼兒開早飯、來園、離園時給孩子提出要求),依據具體情況,指導不同幼兒制定計劃,并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不斷豐富、拓展;幫助那些同時制定多個計劃的幼兒;對于很難或短時間內不能實施的中、長期計劃要提供支持和鼓勵;讓中途改變計劃的孩子學會堅持;允許差異性并鼓勵幼兒完成自己的計劃(但避免任務化、允許有所調整)。
2.自主活動——促進計劃執行,理解支持幼兒的學習
選區后進入自主活動,本環節重點是關注幼兒的學習故事,注意發生了什么,準確識別,有效回應。尊重個體差異,支持拓展幼兒經驗、視野的同時,注重學習過程性要素(學習品質)的培養,引導幼兒學會學習。
教師應學會等待與順應:提供自由操作、轉換、組合材料的機會。觀察幼兒如何與同伴交流,如何收集信息,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適當的時候可加入幼兒的活動,參與幼兒的討論,拓展并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觀察“需求”,了解支持幼兒當前的思維“水平”,并挑戰他們,使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發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技能。
3.整理收拾要關注幼兒能力發展
引導物歸原位前要明確不同活動區域整理的具體要求,結束活動前提醒,讓幼兒做到心中有數。
4.交流分享——回顧提升幼兒經驗
教師促使幼兒計劃在自主活動中得以成功,交流環節的重點就是要幼兒和同伴分享這一過程,引導幼兒反思與解釋——描述回顧自主活動過程,提升整理探究經驗,啟發拓展幼兒視野,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在交流環節,老師請小朋友拿著實驗記錄表說說自己做了什么、學了什么。樂樂興奮而得意“我今天做的是小實驗:怎樣讓小火箭跑得遠,我發現把氣球粘在后面比粘在前面跑的遠,我還發現氣球吹得大,小火箭就跑的遠”說著他還拿著記錄紙給大家展示,邊指邊說“這是第一次,氣球在上面,火箭跑到了黃線;第二次氣球粘在后面火箭跑到門口了,后來兩次粘在后面,都跑得遠”,聽樂樂這樣說,明明馬上插嘴:“我昨天也玩這個了,氣球粘在火箭頭上了,結果火箭老是打轉,我試了好幾遍”很多孩子也開始對實驗感興趣了,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見他們這么興奮,老師提出“明天大家到科學區,試試樂樂的發現,看看有沒有更好辦法讓火箭跑的遠,周五我們進行小火箭比賽”。孩子們興奮回應起來。交流環節鼓勵了幼兒與同伴間的有效互動,幫助幼兒回顧了自己自主學習過程,也引發了下次活動的興趣。
當然,一個先進教育理念的真正內化、一個教育策略的真正獲得,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針對區域活動的四個環節,我們曾經現場觀摩、逐一規范;我們曾經要求每個班級每一天,把不同環節逐一片段錄像,課題組每周集體研討改進……落實“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需要我們改變舊的習慣,更需要我們長期的教研支持去鞏固、去落實。
思想著孩子的思想,體驗著孩子的體驗,我們發現,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聰明更能干,學會放手,學會等待,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與學習的主人,讓區域活動成為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及身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