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才
【摘要】教學原則是人們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遵循教學規律,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規范性準則。
【關鍵詞】教學原則 設計 情景教學 語言 交際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47-02
教學原則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含義:首先教學原則從屬于一定的教學目的,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由于各學科的教學目的不同,所制定的教學原則就有所不同。其次,教學原則的確定性有賴于人們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由于教育家的教學思想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不同,所制定的教學原則的數目、內容和體系也就不同。第三,教學原則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組織等起指導作用。第四,教學原則是人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今后,隨著教學實踐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將會提出一些新的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的確定既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還要吸收新的教學理論,以及先進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地指導課堂教學,因此我們把它限定為預科漢語教學的教學原則。我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探討,認為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應遵循實踐性原則、交際性原則,針對性原則、趣味性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是預科漢語教學中一條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預科漢語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多少漢語知識,而是為了把這些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實際交際,培養實際運用漢語的能力,因此實踐性原則是對漢語課堂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人們學習和掌握語言,不是主要靠理論,而是主要靠實踐,語言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也只是靠實踐才能掌握。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始終存在著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是學好漢語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把語言知識、語言分析、語言講解、語言知識聯系放在首位,學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實踐上,而且死記硬背語言知識的條條框框。這樣做不但不利于初學者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更重要的是學生心里有話說不出來。
2.交際性原則
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當他們走出課堂時,能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交際。因此課堂教學不應該停留在講解和操練的層面上,必須給學生提供情景讓學生用,在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培養交際能力是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語言的社交功能是作為交際工具為社會上各種交際活動服務的。教學原則是根據交際性原則,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把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而不是作為一種知識體系來了解,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要以組織學生進行交際為準則,讓學生學會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境中正確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做到課堂教學交際化。
3.針對性原則
所謂針對性原則,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進行教學的原則。也就是說,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重點難點等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根本;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發展。我國古代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地進行教育。宋代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族別不同,興趣、愛好各異,文化、習俗不同,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4.趣味性原則
預科漢語教學首先是一種語言教學,語言教學就離不開大量的技能訓練,比如,模仿、替換練習、背誦、朗誦等,時間長了有些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激不起學習的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做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能激發起學生持久的興趣,漢語入門階段的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放在首位。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基本動力;在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中,興趣是一種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它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力,可以說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沒有興趣,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興趣可以吸引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注意,保持課堂教學的良好狀態,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景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說,興趣是激發和推動學生學習的最基本動力。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主要靠激發和培養;許多學生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否產生學習興趣,主要取決于外部條件的創造。趣味性教學原則的教學要求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設計教學,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氛。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增加說漢語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程棠.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與方法(第二版)2008
[2]姜麗萍.《怎樣教外國人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