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霞
【摘要】目前隨著課改的逐步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被推翻在所難免,大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很多教師學者都對大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地探究。本文從目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提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結合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進行了論述, 以期對大學語文教改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48-02
眾所周知,語文作為一門國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就像我們做工一樣,沒有工具是無法進行作業的,更別提效益了。大學語文課程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基礎地位和特殊作用,大學生的語文繼續教育是高等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語文課程應成為各類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成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真正發揮出語文教學應有的作用,以促進大學語文的規范化、學科化、學術化發展。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及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作為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課同思想政治課、外語課一樣,幾乎在國內每一所高校都有開設,但各方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態度卻不能與后兩者同日而語。大學語文雖然被定為基礎性的公共課,但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邊緣位置。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對大學語文不感興趣,把學習大學語文當作一種負擔。另一方面,學校和社會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對國語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沒有設置像英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大學語文綜合能力水平測試,因而大學語文的地位顯得十分尷尬。
近些年,大學生道德缺失的案件層出不窮,這些事件都充分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文教育仍然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沒能切實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文知識貧乏和人文素養普遍低下的問題。大多數本科院校由于過分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導致大學生“知書”不“達理”,高學歷、低素質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形象思維、口頭表達、寫作的基本能力,而大學語文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性學科,承載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這些工具性、人文性特點。大學語文的普及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就不僅關乎受教育者語文能力的提升,更關乎一代中國人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發展,關乎民族文化認同、傳承和弘揚。因此,如何探索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模式,如何在理論建設和實際教學中修整或者重建大學語文的漢語形象,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1.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做到文史哲的融會貫通
對于文學,大家往往強調文史哲不分家,大學語文的教學也應該貫徹這一理念。在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時,將文學、史學、哲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了解中國的歷史,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2.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閱讀與思辨,做到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并重
大學語文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要在較深層面上切入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拓寬其視野,啟蒙其心智,引導其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思辨、表達、寫作能力及人文素養。
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更要教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學鑒賞的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獨立進行文學作品的鑒賞,勇敢的闡述自己的見解;教師還應將社會熱點與大學語文所講的內容聯系起來,培養他們的社會認知能力,以使學生更好的適應所處的社會大環境。
3.在教學手段上,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推廣,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雨課堂、MOOC逐漸滲入教育領域,使我們的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媒體教學、電子版教材、各類網絡學習平臺信息量大,視聽結合,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大學語文教學服務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不斷拓展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小結
大學語文教學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和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建構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知識基礎和價值體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任重道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洪;對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及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2]尹鳳芝;基于應用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11期
[3]魏思妮;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