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貴
【摘要】基于學生發展的需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就很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去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從課堂教學、數學訓練、數學故事、研究性課題四個方面來闡述人文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人文教育 途徑 滲透 課堂教學 數學訓練 數學故事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53-02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縱觀數學發展的歷史,每一個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新的思維、新的理論無不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輝。因此數學教學必需注意科學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即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方法與能力方面的科學教育,而且要充分挖掘數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要強化數學課堂的文化建設,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意志與素質方面的人文教育,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遠大的抱負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途徑實施人文教育: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例如:“數列”一章中,教材在三個地方提到了引言里的國王獎賞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恰當地利用這條線索,能把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求和公式等有機地串聯起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發教材內在的功能,挖掘數學自身的魅力,給學生以“數學美”的感受,展現數學的廣泛應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力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疑問,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進而產生鉆研數學的興趣。
從更高層次上說,激發學生求知的原動力,也就是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強烈追求。對“真善美”的追求能豐富人的生活內涵,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與品位,而發展與升華對“真善美”的追求,使之系統化和理性化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
2.在數學訓練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數學之所以為數學,是因為它有獨具特色的推理、演算或證明。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顯著區別是在學習數學(即推理、演算、證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是克服困難、鍛煉意志的過程。“如果在學校里有機會嘗盡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他的數學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成功了”(波利亞語)。當學生獲得成功的時候,數學老師添一把“柴”,可以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能夠培養他對事業的鍥而不舍的追求;數學老師潑一盆“水”,可以使學生從浮躁中猛醒,多一點理性的成熟,是“添柴”還是“潑水”,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關鍵是要掌握好火候。
在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數學老師注意啟發引導,就是很好的崇尚真理、不懈探求真理的品質教育,這時,訂正題目就不再是簡單的訂正思路、訂正方法、訂正結果,而是“訂正”思想了。
即使是在課堂答問的過程中,也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勞動的教育,也體現了數學的合作性與民主性。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大力提倡的“數學交流”、“良性互動”、“研究性學習”等都體現了合作與民主精神,由數學文化所折射出的合作與民主精神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這種精神的養成對于學生的終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利用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史進行人文教育
數學家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個嚴謹治學、上下求索、百折不撓、勇于進取的典范,是一座座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豐碑,實踐證明:學生崇拜數學家,對數學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燦若星河的數學家和魅力四射的數學史,曾經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熱愛數學、鉆研數學、獻身數學。今天,我們更應把這些珍貴的人文教育史料奉獻給學生,給他們以遐想、榜樣和力量,鼓勵他們去探索、發現、迎接新的挑戰。
4.利用研究性課題實施人文教育
時至今日,由研究性課題引發的研究性學習因其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探究性、全程的開放性和極富魅力的創造性而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恰當地設計、運用研究性課題,可以使其成為進行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
例如研究“多面體歐拉公式的發現”這一課題,由“直觀——驗證——猜想——證明——應用”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追隨著大數學家歐拉的足跡進行探索研究,不僅能掌握關于多面體的歐拉公式的來龍去脈,了解歐拉傳奇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體會發現的艱辛,學會治學的態度,掌握研究的方法,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張奠宙,梁紹君.中學教材中的“數學文化”內容舉例.
[3]單墫,李善良.數學:人的發展中不可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