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韓思藝
摘 要: 文章從漢族的歷史敘事、神圣視域和文化定位探討研究漢族倫理道德文化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積淀,以期揭示漢族倫理道德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理,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提供向善的力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提供文化的土壤,為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文化的對話和世界文明秩序的建設提供中國的智慧。
關鍵詞: 漢文化 倫理道德 當代價值
習近平在考察山東曲阜時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們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本文通過探討研究漢族倫理道德文化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積淀,以期揭示漢族倫理道德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理,促使其為當代中國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動力和方向。
1.漢文化的歷史敘事及其當代價值
漢族是上古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聯盟的結果,漢族因此被稱為“炎黃子孫”。許倬云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原位于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于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2]。正如費孝通總結的那樣,漢人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不斷吸收、容納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而華夏族本身是由各個少數民族互相同化、互相融合而形成的[3]。從漢族形成和發展看,漢族從源頭上是炎黃兩大族群融合的結果,漢族歷史離不開吸收容納其他少數民族。這種歷史敘事為漢族理解自身和他者提供了廣闊深厚的歷史視野,形成了漢族獨特的開放包容的文化傳統。漢族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產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等哲學和信念,提倡包容他人,學習他人并樂于更新自我,所以尊重外來人所看重的不同的價值、信仰、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從“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的體現[4]。在漢文化中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偉大傳統,為我們思考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不同于“文明沖突論”的新視域。多元文明應該在開放中相互欣賞、不斷學習;在包容中相互尊重、自我發展,不是在文明的沖突中消滅異己,而是在文明的對話與競爭中完善自我,成就他者。
2.漢文化的神圣視域及其當代價值
說到漢族的神圣敘事,一般人認為,漢民族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事實上,當我們打開先秦的經典著作,就不能不承認漢人的精神世界是向天、道開放的人文主義[5]。在商文化中,“上帝”是一個至高的存在,對人世間握有終極性的權柄。周人把“天”與“帝”互用來代表至高神,擯棄商人思想中“帝”作為祖先神的含義,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天命”思想。“天命”觀念的提出,將王權的重點從“神權”轉化為“德治”。君王應該體現至高無上的道德,代天為民父母師長,以道德理想教導百姓。中國人之所以自稱其國為中國,不僅有地理學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暗含了一種道德上的蘄向[6]。周秦以降,儒家將傳統的“天”概念衍生的“德治”理想進一步轉化為人倫道德的理想,原先只屬于“天子”一人的道德要求,進而轉化為適用于一切人的道德理想,即人人都應該效法上天、成圣成賢。正是因為在漢人的心目中王化德治的精神追求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使命感,所以漢人在任何艱難困苦中,永遠保持希望,保持對自己文化傳統的信心,進而勇于接受新的挑戰,不斷在開放變革中吐故納新,吸收接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在鳳凰涅槃中重生、走向輝煌。
3.漢文化的文化定位及其當代價值
談到漢族文化傳統,就不能不談漢人的自我定位——“華夷之辨”,即天下中心的華夏中國,支配周圍的“四方”、“夷”、“四海”等地域。華夷之辨的標準是文明程度,而不是種族。合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不合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夷。在處理華夏與四夷文明的沖突時,漢族先民往往會遵循儒家經典和孔子教誨,即“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里,漢民族古老的天下中國觀和“華夷之辨”仍有其當代價值。在漢人的中國天下觀中,中國和四夷的關系,更多是文明意義上的自我定位和對他者的理解。古代中國不會以文明的沖突為借口,去征伐其他民族,反而是用自己較先進的文化吸引其他民族來學習,甚至自覺接受華夏文明體系,完全融入這個文化傳統。這對于解決國際糾紛,特別是文明之間的沖突極有借鑒意義。
4.漢族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及其當代價值
“倫理”二字,就其內容而言,是對人與人之間秩序的劃分;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天地間秩序的反映。“道德”連在一起就是遵循天道、天理而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形成循道而行的品格,逐漸達到合乎人之本性和天道自然的境界。關于倫理與道德的關系,舉例說是這樣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是人倫的五個方面。在踐行人世間的倫理責任時,每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倫理身份有不同的要求,當我們履行這些倫理義務和道德要求時,就會形成不同的道德品格。朱熹說:“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也,恭也。夫之所貴也,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朱熹家訓》)不同的倫理關系會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引導人形成不同的品格德性。在天人之際,人要“顧諟天之明命”,存天理、滅人欲,效法上天。在人的情感意念方面,人要擴充“四端”,將人的道德情感的萌芽,培養仁、義、禮、智的德性和品格。《尚書》為官吏總結了為官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虞書·皋陶謨》)。在國家層面,管子最早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在漢族的道德文化傳統中,人們不僅對天命天理、人性之善有深沉的信仰,對現實世界的罪惡與人性中的幽暗意識也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張灝認為,儒家的幽暗意識可以說與成德意識同時存在,相為表里。從正面看,它肯定人性成德的可能性;從反面看,它蘊含著現實生命缺乏德性的可能性。張灝對儒家傳統中的“幽暗意識”的揭示,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開出民主、法制、憲政精神提供了方向[7]。
漢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系統,其根本在于天理人倫,其道路在明德新民,其目標在于至善大同。因此,漢族的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可以為當代中國人提供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在天人之際,漢文化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不斷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傳統,開放創新,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在天下人間,漢文化繼承“華夷之辨”的傳統,明確自己文化的主體性,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懷著“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心態,“修文德以來之”,創建新的中華文化圈,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貢獻中國的力量。在道德層面,張岱年先生將漢族傳統的倫理道德歸納為九個主要美德:公忠、仁愛、誠信、廉恥、禮讓、孝慈、勤儉、勇敢、剛直,并主張將“九德”視為當代道德規范建設應當繼續發揚的內容[8]。張灝認為中國“幽暗意識”、“罪惡意識”的文化傳統,有助于當代民主傳統的形成和法制精神的建立。漢族博大精深的倫理道德文化傳統,確實包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文化基因,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5.結語
漢族倫理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本文從漢族的道德文化形成的歷史敘事中,概括出漢族傳統文化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從漢族的神圣敘事中,發掘其信仰的核心——敬天法祖,以及順應時代變化的智慧——“闡舊邦以輔新命”。從漢族的自我定位和身份認同中,指出漢民族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充滿自信,又以和平的方式與其他文化對話交流,促進文明的競爭而不是沖突。在漢文化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天理人倫彼此關聯,人的道德行為關乎萬物的生長變化,人的道德品行與家國天下的興盛衰亡密切相關。漢族文化的道德倫理,既有基本道德規范,又有職業道德規范;既有家庭倫理規范,又有文明禮儀規范;既提倡正面的道德修養,又對人性中的罪惡意識有所察覺。因此,漢族倫理道德文化傳統中,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文化基因,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漢族文化傳統中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修文德以來之”的謙和態度,還為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提供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趙明仁,肖云.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N].光明日報,2013-12-4.
[2]許倬云.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M].北京:三聯書店,2010:33,67.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209.
[4]葉朗.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J].北京大學學報,2014(3).
[5]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新版序[M].北京:中華書局,2010:1-2.
[6]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M].北京:中華書局,2010:56-57.
[7]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6-27,34,42.
[8]張岱年.試論新時代的道德規范建設[J].道德與文明,199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項目號:13&ZD06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西北少數民族社區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項目號:14YJC84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