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喜紅
地方文化大多體現在民間藝術中,而民間藝術又集中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全國各民族民間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構成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的藝術成果。在保護和傳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要與時俱進,將活躍、新穎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保持旺盛與長久的生命力,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基于這種情形,筆者認為,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資源的作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以豐富群眾文化,構建民族精神。對此,筆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可行的方案。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中華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有其地域性,每個地域文化又集中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要發揚中華文化,就應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資源。那么,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也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我國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法律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如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也為群眾文化的大發展,為弘揚民族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精神特質
任何民族的精神都蘊藏在它的文化中,而這個文化也是保持其生存,推動其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正如龐樸說的:“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的大廈。這樣看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正是這既定的“地基”,正待我們去好好勘察,從而建立起更加穩固的中華文化大廈。由此可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我國現代文化的基礎,它蘊含著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和民族性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價值所在。如剪紙藝術,它既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特有的一種藝術樣式,民間表達情感的手段,有很普遍的用途(用于日常的裝飾,或用于節日的慶賀),又是一種象征符號,內涵豐富,是中國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方式,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僅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其民族性。每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都會在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所保留,構建傳統文化的內容,規范本民族群體生活方式、思想內核,以及價值取向,因而維系著民族團結、社會鞏固、族群和諧,是民族凝聚力、社會價值認同的重要載體,對民族文化認同、和諧社會構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筆者幾年間的走訪調查中發現,一些民間藝人或年事已高,或已經離世,造成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斷層;一些民間曲藝由于從事者文化素養較低,精華與糟粕共存。有關資料也顯示,如2014年11月22日開始的第七屆潘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易博覽會,諸多手工藝品使廣大觀眾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與傳承,也引起了研究者和藝人的擔憂,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如風車、風箏等傳統玩具,二人臺、晉劇等戲曲,受眾越來越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這是當前相關工作者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也曾看到,一些能堅持制作傳統玩具、秉承二人臺藝術的老師們,只是堅持了自己心里的信念,要把自己的信念傳承下去,不能讓傳統的手藝在自己手上斷送了,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多么艱難。究其傳承困難的原因,不外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風氣輕浮,藝術傳承難收徒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其首要問題就是收徒弟,這也是多年來藝人們傳承技藝的重要方法。但是,現在社會風氣輕浮,人們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要先考慮投入和產出比。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學習,本身就費時費力,一個學徒想要系統學習制作工藝,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期間徒弟沒有其他收入,生活就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壓力。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無人,已經是十分嚴重的問題。
(二)生活方式改變使許多鄉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對大多數的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小就熟悉,因而對它們失去了熱情和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教育已經開始走進學校,廣大師生也能夠近距離學習簡單的非遺技藝。但是,不可否認,由于學校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分數而教學,并沒有把素質教育真正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學習不積極,有的學校只是展覽性地開辦展覽室,以備檢查了事。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堪憂,“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亟待加強。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
(一)鼓勵家族式傳承
一些民間曲藝和戲曲的從業藝人,他們大多是從祖輩、父輩或親戚中得以傳承的,傳承給后人是他們的使命、也是責任。因此,他們在傳承中就應主動把手藝傳給后人,以使祖傳的技藝能夠傳承下去,使自家的手藝后繼有人,同時也為社會、為國家、為群眾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如內蒙古土右旗的二人臺、蒙古族的呼麥等,它們多是家族式傳承的。因此,應鼓勵傳承人承擔起傳承的責任,為群眾文化發展創造條件。
(二)師徒式傳承
師徒式傳承在過去十分普遍,但近年來,由于社會生活方式改變,加之經濟利益的驅動,師徒式傳承在民間已經比較少了,但它仍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政府應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對師徒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扶助,以打消“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使師徒傳承更加有效果,使群眾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三)學院式傳承
學院式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應該與學院式傳承取得聯系,以委托培訓、定向培養等形式培養人才。這種學院式傳承,較之其他傳承方式來看,有其先進性。學院有教師教學,有系統的教材,教師注重民間文化的審美特質,能秉承其優秀基因,可以引領學員從民間文化的外延深入到民族民間文化品格的內涵中,進而深刻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提升學員的文化素養,使民族精神得以光大。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