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亭
摘 要: 本文主要從英語教學中問題生的界定,問題生的成因、類型及轉化對策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通過對問題生的轉化研究,可以幫助教師積累管理學生的經驗,使教師的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科學化,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使問題生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促進他們的品德行為趨于正常,從而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 問題生 成因 類型 轉化對策
一、農村偏遠山區英語教學中“問題生”分類
(一)基礎薄弱型
學習基礎差是這類學生學習上的主要障礙。原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學習基礎沒打好,隨著教學內容的擴展與加深,以及課業負擔的逐步加重,這些學生難以適應新的要求,日積月累,厭學情緒有增無減,從而成為問題性學習特殊學生。
(二)動力缺失型
這類學生在學習動機、態度、意志及自我意識等方面處于弱勢。他們在學習上動力不足,常常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學習特殊學生課內大多數時間未進入學習角色,其中相當一部分甚至根本無意于學習活動。調研結果表明,學習特殊學生的有意注意穩定水平過低于普通學生的平均發展水平,相差兩個標準差。
(三)能力低下型
這類學生的動機、意志、自我意識水平都不低,但學習能力有限,基本的學習技能沒有掌握,制約了他們的學習活動,盡管百般努力,然而收效甚微。轉變這種類型的特殊學生,往往需要花較大的力氣。
(四)品德缺陷型
這類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受家庭、社會的負面影響較大,逐漸成為問題學生。
(五)暫時困難型
這類學生在能力和個性特征上并無偏差,主要問題在于學習行為不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學習困難,一旦其不良行為得到矯正,困難局面將隨之改觀。因此,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只是階段性、暫時性的。
以上分類只是相對而言的,有的學生可能身兼多種類型。我們研究特殊學生的分類,只是為了更好地區別不同對象,以采取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意義的教育措施。為此,我們做如下分析:
二、農村偏遠山區農村寄宿學校“問題生”成因分析
(一)學生及其家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部分學生距離學校較遠,步行需要1到2小時。為了上學,他們不得不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有的甚至從8、9歲便開始獨立生活,自制能力和生活能力較差。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共同生活,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衛生習慣差,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應有的家庭教育,過多地承受爺爺、奶奶的溺愛,個別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甚至父母一方患有精神類疾病,學生自身智力受到影響,這樣的學生由于個人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很差,導致同學之間矛盾大。
(二)學校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自身的發展變化。交流的缺乏和從眾心理導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特別是從小學到中學進入新環境這一階段,學生接觸的是新老師、新同學,彼此之間不熟悉、不了解,易產生失落情緒,他們需要重新建構自己的人際關系,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出現兩種心理:一是渴望交際,但他們在認識、情感和個性方面尚不成熟,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缺乏足夠的交際技巧,常常導致與人交往的渴望與交往技能不足之間的矛盾,產生焦慮、煩躁不安、苦悶、孤獨心理,極易使學生陷入孤獨、寂寞之中;二是從眾心理,中學生渴望建立新的友誼,特別是寄宿生更希望盡快融入新的集體,為避免被其他同學排擠,有時明知不對,也會隨大流,人云亦云。此外,有些同學初次離開家獨立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的經驗,往往感到孤立無助,碰到問題時常會不知所措,導致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無心學習。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2.教師管理出現的問題。教師缺乏寄宿生管理的經驗、心理教育教學經驗不足等因素引起對學生教育不當,對學生的心理調理不到位,甚至不經意間的言語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創傷,使學生的壓力和厭倦感越來越強,給寄宿生的心理造成影響。
3.學校缺少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學生正處在敏感且善變的年齡階段,如果一些學生敏感的小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很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陰影,不利于今后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三)社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模式,而且教育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熔爐,但是不管學生做錯了什么,有多么出格的舉動,只要出了校門社會上很少有人愿意站出來指責,都把責任推給學校,推給老師,讓教育一線的教師孤軍奮戰,教育戰線勢單力薄。
三、英語教學中轉化“問題生”的應對策略
學校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因為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切實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教師經常主動與學生交流,學校為學生與家長進行親情交流提供便利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小種植、小制作、小實驗等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找出后進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多鼓勵少批評。每個后進生的心里都比較自卑,他們很脆弱,如果對他們只是批評,只會讓他們更加自卑和脆弱,更糟糕的是一味地批評還會增強他們的逆反心理。他們看上去很強悍,跟同學、老師對抗,其實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脆弱。所以對待后進生一定要堅持多鼓勵少批評,找出真實原因。后進生學習不好的原因有很多,貪玩、自制能力差、學習方法不當、任性頑固等,找到原因后,我們再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此外,教師、家長要互相配合,有些教師在對待后進生的問題上缺乏耐心,請家長來就是告學生一狀。家長對孩子的表現很氣憤,回去后就是把孩子粗暴地打一頓。這種做法不但沒有一點成效,反而會使后進生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教師請家長一定要謹慎,不僅要說明情況,更重要的是和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后進生的對策,以說教為主,告誡家長對孩子少動粗,耐心教育,多加督促。這種方法家長容易接受,回去后對孩子的教育也會心平氣和,學生消除了顧慮,會更加尊敬和信賴教師。
總之,問題生的這些典型問題的改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轉化過程中,問題學生容易反彈,這屬于正常現象。教師應該對他們充滿信心,應該用寬容的心接納他們,包容他們,不言放棄,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精神家園”,幫他們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功能,使教育形成合力,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可能為問題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使每一位學生在校時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在社會上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德如,劉萬倫.中小學生師生關系發展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2007(04).
[2]邱乾.西方有效課堂管理的基本策略[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01).
[3]劉在花,張承芬.學習困難兒童社會性問題的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
[4]劉在花,許燕.學習困難兒童友誼質量、定向、孤獨感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02).
[5]王在勇.初中“學習困難學生”轉化問題研究[J].山東教育科研,2002(10).
[6]劉全禮,閔學龍.近年來我國學習不良兒童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