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英+譚麗
【摘要】本論文從《風景區規劃》現在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入手,通過對上課方式以及內容進行分析,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關的改革意見,希望通過對本課程的上課方式以及課程安排等的調整,讓本門課程的內容更豐富,也讓課程內容和實際更加貼近。
【關鍵詞】風景區規劃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241-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各類風景區怎么樣才能在保護的基礎上又能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風景區規劃在此時就體現出了巨大的價值?!讹L景區規劃》課程針對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應該切合實際。
一、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
通過本課程規劃設計,在掌握風景區規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能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綜合協調處理各構成景觀要素,突出景觀特色,強化規劃的整體觀念與主題觀念,重點學習規劃的程序、內容和方法。
本課程是一門集科學、藝術、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確風景區規劃設計的實質和要點。結合經典案例分析、參觀學習和課程設計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論的理解,提高規劃設計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完本課程后,學生應具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生態、游憩與景觀為原則,較為熟練的處理風景區資源規劃設計。
二、課程的上課方式及考核方式
1.在上課時,采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先講理論,再讓學生分組,以學校周圍的某一處風景區為例完成每次課的作業,最后以PPT的形式分組進行匯報,期末把所有的資料整理成一套完整的風景區規劃,打印提交。
2.考試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結合。平時成績包含平時的考勤和作業,占30%,期末考試主要以理論為主,占70%。
三、上課內容
本門課程選用的教材是許耕宏和馬聰編著的《風景區規劃》,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內容有:風景名勝區的相關概述,風景資源的分類,第風景資源的調查和評價,風景區規劃綱要,風景游賞規劃,典型景觀規劃,游覽服務設施規劃以及保護培育規劃等。
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時間安排
本門課程是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學生面臨考研究生和找工作,因此上課出勤率不是很好。
2.教學條件有限
學校對本專業的硬件設施不完善,圖書館相關資料極少,學生的教學經費幾乎沒有,想要出去調研只能學生自費,很多學生不愿意出這筆費用,因此限制了教學的方式。
3.考核方式太死板
采用傳統的試卷考核和平時考勤等的成績,期末的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
4.上課方式太單一
本門課程實踐性比較高,應該多出去實地調研考察等,但是限于各種因素,只能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
5.學生知識面窄
在教學中,很多常識性的問題學生都不知道,課堂上還要花時間去講解一些基本的知識,顯示了應試教育下學生的知識面的狹窄性。
五、改革建議
1.盡量把課程安排在大四之前或大四第一學期的前半段,并強化學生的到課率,對確實不能來上課的學生要求自學和練習;
2.加大專業硬軟件的投入。硬件上,加大實驗室以及圖書館等的投入;軟件上,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和培訓,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使教師素質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并讓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科前沿知識以及得到在該領域的國內外的第一手資料。
3.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除了常規的試卷考核外,還可以加上平時的成績,如課堂上鼓勵學生來講,教師講了基本內容后,讓學生下來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內容的補充和拓展等,對于做得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采用加分的獎勵。
4.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講座,也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和交流,讓上課教師和學生獲得最新的行業動態,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5.加大實踐的比例。本課程帶有一定的實踐性,應該多去各風景名勝區或正在施工的項目地進行現場考察,讓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知識才能更加穩固。
6.多種上課方式結合,可以采用傳統上課方式和其他上課方式結合,鼓勵學生上臺講解相關知識點的拓展以及案例,到項目地現場教學等。
六、總結
《風景區規劃》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在把握好學科前沿的基礎上,對相應知識點做好相關的案例講解,以便學生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運用;對教師的課堂把握、課堂上課形式等做出相應建議,以期為該課程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張華英(1981.9-),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