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安榮
摘 要:小麥全蝕病是小麥生長中一種毀滅性病害,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莖腐性病害。小麥全蝕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尤其在小麥灌漿成熟期發病癥狀最為明顯,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種子根、莖基部,使之變黑腐爛,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葉片黃化,心葉內卷,分蘗減少,生長衰弱,嚴重時死亡;病苗返青推遲,矮小稀疏,根部變黑加重;拔節后莖基部1-2節葉鞘內側和莖稈表面,在連續下雨,灌水量過多,潮濕條件下形成肉眼可見的黑褐色菌絲層,稱為“黑腳”。現已成為小麥生產的大敵,小麥感病越早,產量損失越大。
關鍵詞:小麥;全蝕病;防治技術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莖腐性病害,其傳播速度快、發生危害重,全蝕病感病田塊可引起小麥植株矮化、麥穗短小、籽粒癟瘦,嚴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從而減少有效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造成嚴重減產。一般發病田塊可減產10-20%,發病較重的田塊可減產50%以上,個別田塊甚至絕收。
一、發病時期
小麥全蝕病,從小麥播種出苗期至揚花灌漿期均可感染發病,尤其在小麥灌漿成熟期發病癥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小麥植株枯死、白穗。
二、發病特癥
小麥全蝕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原菌只侵染小麥根部和莖基部。在小麥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麥根部和地下莖,感病植株根部發黑腐爛,基本葉片發黃,心葉內卷,植株矮化,長勢弱,分蘗少,在春季返青延遲。在小麥拔節期,感病植株基本1-2節葉鞘內側及莖干表面,可見黑褐色菌絲層,俗稱“黑腳”。發病早、感病重的植株矮化比較明顯,發病晚、感病輕的植株矮化不明顯。在小麥揚花期,感病植株陸續枯死形成白穗,灌漿期枯死枯死速度更快,此時,田間常出現成撮、成簇、成片干枯白穗。在小麥成熟期,上述白穗區側表現為灰黑色,與無病區的金黃色形成鮮明對比。
小麥全蝕病也可隨水流傳播,多雨,高溫,地勢低洼,麥田發病重。早播、冬春低溫、成熟期受干熱風侵害以及土質疏松、瘠薄、堿性、有機質少,缺磷、缺氮的麥田發病均重。
小麥全蝕病有明顯的自然衰退現象,可見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顯的不同階段,只要病害到達高峰后,繼續實行小麥、玉米種植制度,病害就會出現下降現象,一般再經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現自然衰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發展有關。
三、小麥全蝕病發生規律
小麥全蝕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潛伏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休眠,并長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混有病殘體的種子和糞肥也可傳播,小麥整個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為主,12-18℃土溫適于侵染,小麥播種越早,發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現象,小麥玉米連作田,病害達到高峰后,會衰退下降,經1-2年可控制危害。
病株根茬上雖有大量的子囊殼,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實際作用甚小,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殘體的土類和種子亦能傳病,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種子根胚、葉以及根頸下的節間侵入根組織內,也可通過胚芽鞘和外胚葉進入寄主組織內。因受溫度影響,冬麥區有年前年后兩個侵染高峰,冬小麥播種越早,侵染期越早,發病越重,全蝕病以初侵染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麥大麥等寄主作物連作,發病嚴重,一年兩熟地區小麥和玉米復種,有利于病菌的傳遞和積累,土質疏松,堿性,有機質少,氮磷缺乏的土壤發病均重,以及不利于小麥生成和成熟的氣系條件。
四、發病機理
小麥全蝕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是典型的土壤寄居菌,病原菌生長土壤溫度為3-33℃,病原菌生長適宜土壤溫度為20-25℃,在土壤溫度12-18℃、空氣相對濕度80-90%的自然條件下,病原菌最宜侵染小麥植株。
五、發病條件
1.土壤理化性狀及其養分狀況:砂性土壤、偏堿性土壤發病重;比較黏重的土壤、中性或偏酸性土壤發病較輕。土壤中缺少氮或者氮、磷、鉀比例失調,以及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的田塊,全蝕病發病重。
2.氣候因素:暖冬年份,早春多陰雨年份全蝕病發生比較嚴重。
六、防控措施
1.農業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小麥全蝕病的寄居菌以菌絲遺留在土壤表層,深翻土層,把細菌深埋地下,會有效殺死細菌。
(2)減少菌源。對于零星發病區,堅持就地封鎖,就地消滅。發病田要單收單打,所收小麥嚴禁留種,且麥稈、麥糠不能直接還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連根拔掉焚燒,不能漚肥用,以盡量減少菌源。
(3)合理輪作。對于嚴重發生小麥全蝕病的地塊,可實行輪作換茬,推行麥菜、麥棉等輪作,以切斷全蝕病菌源積累,控制病情的發展。
(4)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機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化肥施用應注意氮、磷、鉀的配比。
2.藥劑防治措施
(1)土壤處理。播種前可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3全面質量管理公斤拌細土20-30公斤,耕地時均勻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蟲,可與殺蟲劑混用,要求隨撒隨耕。
(2)浸拌種。可用12.5%全蝕凈(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產),畝用量20克,拌8-10公斤種子(或可用種子重量0.2%的2%立克秀粉劑或用種子重量0.02—0.03%的12%三唑醇可濕性粉劑拌種),悶種6-12小時,晾干后播種。
(3)在小麥拔節期間,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兌水50-60千克噴澆麥田,防效可達60%左右,加入600-8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可明顯提高防治效果。
(4)藥劑灌根。小麥返青期,施用蝕敵或消蝕靈每畝100-150毫升、對水150千克灌根。
用以上預防方法連續使用2-3年便可從根本上達到基本消除小麥全蝕病。
(5)藥劑防治。在全蝕病發生初期,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等藥劑沿壟噴莖基部防治,注意不同藥劑要輪換施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小麥播種后20-30天,每畝使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g對水60L,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銹病。在上麥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黑穗病與地下害蟲混合發生的地區或田塊,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50ml后,對水2-3kg,拌麥種50kg,拌后堆悶2-3小時,然后種。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蟲。小麥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蟲及田鼠混合發生的地區或田塊,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0ml,對水2-3kg,拌麥種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蟲。
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畝用50g,對水20-30L于生長期或孕穗期開始噴灑,隔10-15天一次,連續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