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柱
【摘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該給予他們快樂。而當前很多老師都忽略了學生的快樂,一味地傳授知識,以達到教學目的。學校的考績,家長的期盼等等,一些無形的壓力,捆住了教師的手腳,讓他們在無意中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以至于有些孩子開始厭學,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后果。其實,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快樂是非常簡單的。
【關鍵詞】人格魅力 教學活動 快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89-01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與人分享快樂,快樂就會雙倍增加。學生時代是人生最需要快樂的時代,沒有快樂的校園如同沒有陽光的苗圃,是令人悲哀的;沒有快樂的課堂就如同沒有水和氧氣的池塘,是令人窒息的。所以,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尋找快樂的人,是一個善于與學生分享快樂的人,并且讓學生在這快樂的過程中知識得到豐富,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塑造,快快樂樂的健康成長。如何能達到這一境界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提升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樂于接近
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第一本道德書籍,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所以語文教師要有高雅的氣質修養,時時刻刻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楷模,而且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會做人,會做事,會合作,會學習。和學生相處時,應該有愛心和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教師只有帶著一顆愛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真正的尊重、理解、關心、支持、賞識每一個學生。這不僅體現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和贊賞,更體現在課后批改作業的一圈一點,一笑一顰,或一次輕聲的問候,或一次親切的撫摸,這些都可改變你在學生中的印象,你做到了這些,學生才能佩服你、敬重你,接近你、喜歡你,并且喜歡你的語文課,喜歡和你分享快樂。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我想,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如孔子所說每日三省吾身,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是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愛戴,學生才樂于接近。
二、創設情境教學,和學生分享快樂
中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的語言,中國的文學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學語文就要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多姿多彩,讓學生覺得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工具。而千姿百態、浩如煙渺的文學作品更是引人入勝,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學會利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吸引學生認識語文,從而產生興趣。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課堂,教師要充滿激情,有目的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比如在教學《黃河頌》這首詩歌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黃河雄渾豪邁的氣勢,體會詩歌熱情奔放,雄健有力的特點,達到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波濤滾滾的黃河畫面,并配樂朗誦這首詩歌。為了營造這種氛圍,我讓學生全體起立,在雄渾的樂聲里,在動人的畫面前,激情朗誦。那節課上學生們激情澎湃,興趣盎然,快樂無窮。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快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其在學習中,體驗到參與的快樂,思考的樂趣。如果能把課堂中枯燥的知識融入到“玩”中,必然會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到知識。因此,我們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穿插一些語文活動,引進游戲、音樂、繪畫、操作、表演等多種藝術手段,創造積極主動、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學到語文知識,鍛煉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我在語文課上經常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如鋼筆書法比賽,平時就多強調寫好字的重要性,對學生練字提出要求,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現場比賽,看看誰寫得又快又好。并把較好的張貼出來,供同學們觀摩、學習。除此之外,還可進行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語文知識比賽、課文續寫改寫等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的發展,體驗到成功感和自豪感,那么他的快樂就會成為學習的動力源泉,在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作為教師的我們自然就成為分享他們快樂的第一人。
四、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得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讓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教過一個差班的語文,當時班上極大部分同學的語文不及格,平均成績只有40多分。錢老師第一次教學生寫作文,題目是《我的一家》,只提兩點要求:一是題目寫在第一行的中間,二是要分段,家里有一個人寫一段,要大家放手寫。作文批好后發下來了,學生們都大吃一驚,差不多個個都是八、九十分的高分,在高興的同時也感到十分意外。錢夢龍老師說:“你們的作文都符合老師的兩個要求,當然應該得高分。以后每次作文我都提一兩個要求,只要你們能做到,也都能得高分。大家只管大膽地去寫。”以后同學們都非常愉快地按照錢老師的一個一個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放手去寫,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畢業時的語文成績竟超過了原先的優秀班!錢老師的這一做法對我觸動很大,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學生,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我沒有必要拿放大鏡放大學生的過錯,吹毛求疵,大呼小叫。這樣既讓自己難過,又傷了學生的心。而應該多看到學生的優點,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不失時機、發自內心的對學生取得的進步進行鼓勵、進行贊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還有什么比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寶貴的嗎?沒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小學語文的園地里,我將和學生們一起耕耘,一起收獲,讓他們和快樂一起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