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于鵬
【摘要】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掌握某一語言知識的外語人才,而是向多元化、復合型的外語人才需求方向拓展。外語作為工具的特征越來越顯著,因此高校應當改變傳統的單一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地方市場需求為背景,建立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市場需求 外語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45-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各類院校均開設了外語專業,外語類的畢業生逐年增多。然而,近些年來,外語類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并不占優絕對的優勢,其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就業市場需要的是掌握某一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同時又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不是傳統的掌握單純語言知識的外語類人才。 這種供求不符的現象直接導致了外語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基于當前的市場需求,高校應當探析一種全新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外語類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其問題
通過對黑龍江省內一部分高校的調研,筆者發現無論是一本院校、二本院校還是民辦三本院校在外語院系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以及培養模式上并沒有體現各自院校的特色,大多數院校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向上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程設置
通過對省內一些高校的調研,筆者發現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三本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同小異。從大一到大四,大多數院校開設了精讀、聽力、語法、泛讀、概況、文學、翻譯、寫作、詞匯學、語言學以及第二外語等課程。各個院校在辦學特色和生源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然而這些課程的開設并沒有以院校特色和學生實際外語水平為基礎。盲目跟隨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并不能真正發揮本校學生的優勢和學校以及專業的特色,相反,這樣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因此并不能獲得預期的外語學習效率和效果。
(二)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每一位外語學習者都應當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基礎知識才能勝任未來的工作,因此,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十分注重外語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的培養。 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都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即注重外語基礎知識的培養。所以,當前的大學英語、大學日語、大學俄語的課堂教學內容都是以語言知識的講解為重點。教師花大量的時間來講單詞、語法、句型,學生花大量的時間來練習。然而過多地關注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勢必會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生的跨文化知識薄弱,文學知識匱乏,實踐能力較差,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學生無法靈活、準確、高效地將某一外語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進而使得自己在工作中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職業的發展。
(三)教學方法
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各國交往的頻繁,外語教學的方法也相應地發生轉變。通過各類會議的研討,以及與黑龍江省內其他高校教師的交流,筆者獲得了下述一些體會。盡管目前所有學校都提出大學階段的外語教學是以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目的,都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學思想,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整節課還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要內容;此外,極少有教師在課程中花大塊時間給學生補充跨文化及外國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必須承認,此種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外語人才,可以掌握比較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卻缺乏實踐過程中語言的運用能力,人文知識的薄弱和跨文化知識的匱乏使得外語畢業生工作中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工作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職業發展。
三、市場需求背景下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無論是教師主體還是學生主體都沒有意識到社會市場需求對于人才需求的影響。為了順應社會的市場需求,使外語類畢業生能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各類院校的外語院系都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本校辦學特色以及生源的實際情況,建立一種適合本校的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上述調研結果,筆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課程設置
外語院系的課程設置包含多個方面, 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高校的外語院系都要設置所有課程。例如:一本、二本院校生源相對較好,大多數學生外語基礎比較扎實,在語言學習方面的要求不僅僅限定為通過期末考試或者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日語一級或二級的考試,更多的學生在大四會選擇繼續進行研究生深造。因此,筆者認為此類院校在大四的課程設置可以以考研科目為依據,開設相應的文學、語言學、詞匯學等課程。 與此相對,民辦高校的學生普遍來說入學分數較低,除了外語類院校,其他類型院校的學生外語基礎都比較薄弱,學生的外語學習興趣較低,大多數學生將語言學習的目的設定為通過期末考試以及各類等級考試,以此增加自己的畢業砝碼。作者認為針對這類院校的學生,應當設置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如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科技英語等。此種課程設置的模式是以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基礎知識為前提,在此基礎之上,再橫向拓寬學生外語領域內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外語類人才。
(二)教學內容
外語的工具性特征使得外語學習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外語語言基礎(聽、說、讀、寫、譯),這樣才能使外語類的畢業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體現出其語言的優勢。而作為外語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又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深知詞匯和語法是掌握外語技能的基礎也是關鍵。也正是由于此種原因,外語類教師過分重視學生的詞匯和語法能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為學生講解詞匯、語法, 然而在突出詞匯語法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聽力和口語的練習,此外,在整體的教學內容中很少有涉及到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讀寫譯能力較強,但聽說能力卻較弱。尤其在實際與外國人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識,以及較弱的聽說能力,使得國際事務進展不順利,直接影響到未來工作的發展。所以,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除了給學生奠定語言基礎知識外,還要加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三)教學方法
在當前的市場需求背景下,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在當下的外語課堂中,教師依然可以采取語法翻譯法、任務型教學法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交際教學法的地位,每種教學方法都是與其他方法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交際教學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結語
在當前社會的市場需求背景下,培養復合型的應用型外語人才是外語教學的必然趨勢。各類院校都應當以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為前提,橫向培養掌握某一特定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使外語類人才在工作中發揮自身優勢,緊跟國際化進程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范登偉.建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理工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以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J].英語研究, 2014(1).
[2]張彬.基于需求分析的地方高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大學教育, 2016(2).
[3]張銀軼.以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商務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12).
[4]朱麗.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1(2).
[5]莊智象.我國外語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外語界, 2010(1).
作者簡介:
楊微(1985-),女,黑龍江省牡丹江人。哈爾濱劍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英語教學研究。
于鵬(1984-),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和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