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秋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中,如何理解物理核心素養的含義,如何通過物理教學情境的出新、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實驗的革新、教學模式的創新來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 情境 社會 發展 品格 能力 實踐 創新 應用 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87-02
教育部2014年4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可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這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根據上述文件對“核心素養”含義的論述,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及現行課程標準的要求,現將我對“物理核心素養”含義的理解,解析整理成如下表格分項:
物理課堂教學的轉型是發展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關鍵一環,下面我就嘗試從物理教學情境的出新、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實驗的革新、教學模式的創新四個方面,來談一談如何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教學情境的出新
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的形式要出新、內容要出新、表現手法也要出新,這樣才能更加有力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更加廣泛的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產生和學習內容相關的聯想和想象,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情感、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這一節時,利用“隔山打牛”魔術創設了“平面鏡成等大的像”的物理情境。學生對所看到的“正對玻璃板吹出一口氣,能將玻璃板前后兩只蠟燭同時吹滅”的現象感到不可思議,強烈的好奇心將學生“卷入”學習活動中,達到水到渠成的發展效果。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課堂教學內容要增強時代性,要充分體現先進的物理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物理科技進步新成果、新問題,及時更新課堂教學內容。這有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科技服務社會,及對社會負責任的科學價值觀。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四節“電阻”這一節時,根據新材料廣泛應用的物理科技發展現狀,將授課內容進行更新,引入傳感器的概念,并做了適當的拓展延伸,利用光敏電阻、熱敏電阻制作了光自動控制路燈和溫度自動控制電路的演示教具。這樣的演示教具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學以致用、實踐創新能力的形成,起到了“拋磚引玉”的示范作用。
三、教學實驗的革新
為適應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首先要加強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因為科學過程的本質是探究。學生通過體驗物理探究過程中的喜悅與艱辛,形成積極的科學情感和正確的科學態度,通過解決物理探究過程中的問題與矛盾,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規律時,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經歷觀察成像、質疑成像、擬定成像研究方案,進行成像實驗信息收集、數據處理,最后分析綜合得出成像規律。這一過程既是科學方法(替代法)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品格(興趣)的形成過程,更是科學探究及實踐創新能力(用LED燈取代蠟燭)的發展過程。其次要注重物理實驗設備的革新。例如,在探究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水沸騰”實驗時,常規測量工具(溫度計和秒表)存在溫度變化信息記錄不準,采集信息過少,數據處理方法滯后的問題,利用溫度傳感器(熱敏電阻)結合計算機實時自動記錄溫度變化值,并自動處理數據生成溫度變化規律圖像,有效的解決了上述問題。
四、教學模式的創新
為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要注重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一是要重視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以主動探究、交往互動為基本框架的課堂教學模式。二是要重視物理綜合實踐課的開展,重視“學物理”與“用物理”的交互作用。例如綜合實踐課:尋找生活中的簡單電路,將學生分成了七個小組,每組同學各承擔一個簡單電路的設計制作,組內同學分工協作,克服困難,按時達成任務,然后課堂展示交流。
這些創新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的獨立自主與分工協作,注重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發展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實踐中,物理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革新課堂教學,以適應發展物理核心素養的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及社會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張憲魁《物理學方法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