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梅
摘要:上世紀60年代,國內外學者開始研究教育扶貧問題。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相關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本文總結了國內外教育扶貧理論的現狀和趨勢,并對目前教育扶貧研究中有待深化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進一步推進教育扶貧工作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教育扶貧現狀趨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號召全黨清醒認識到脫貧攻堅形勢嚴峻,強調“重在脫貧攻堅成效”。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是扶貧攻堅戰中的最短板,高質量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和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貧,是指針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資助服務,使貧困人口掌握脫貧致富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提高當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以促進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并最終擺脫貧困的一種扶貧方式。國內外學者關于教育扶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
1.國外研究現狀和趨勢。關于教育扶貧的研究最初在西方出現并興起。1959年,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奧卡斯·劉易斯(Oscar Lewis 1966:《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首次從文化角度討論貧困問題,他認為貧困文化已經內化為一種傳統文化和習慣,是貧困群體在與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產生的行為反應。1960年,美國學者舒爾茨(Thodore W. Schultz 1960:《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提出的人力素質貧困理論則認為經濟的發展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存量的多寡,貧困地區之所以落后源于人力資本的匱乏,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結構的轉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Jalan Jyotsna和Martin Ravallion 1998:《Determinants of Transient and Chronic Poverty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對我國農村的研究發現,教育對消除短暫性貧困的作用不大,但對消除長期性貧困卻有著顯著效果。Appleton(2001)在考察20世紀90年代烏干達貧困與教育的關系中發現收入提高和貧困減少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Stasavage(2001)比較了1980 -1999年非洲35個國家的教育投入數據,研究顯示,政府選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對教育的投入。選舉競爭決定著教育支出,其中絕大部分的獲勝者將更多的公共支出用于小學教育。Rehme(2007)研究發現:教育直接影響收入不均等和增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隨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先增加后減少,Breton(2004),Nikos Benos(2004),Borooah,Gustafsson and LiShi(2006)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對減少貧困具有重要作用。總體上說,國外的相關研究,從理論、目的、結果等方面對教育和貧困的關系進行了闡釋,教育是影響貧困的主要因素,教育對收入、經濟增長、脫貧具有積極的作用。就其影響而言,西方學者對教育扶貧的探討,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果,西方學者的研究結論對我國的教育扶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國內研究現狀和趨勢。我國對教育扶貧的研究起步較晚,通過查閱現有研究成果,學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扶貧功能的研究。我國學者林乘東于1997提出《教育扶貧論》,他認為教育具有反貧困的功能,可以切斷貧困的惡性循環鏈,應該把教育納入扶貧的資源配置中,實現教育投資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集美大學的嚴萬躍則認為現代社會的貧困問題都是知識與能力貧困的表征與結果,發揮教育的扶貧功能不僅能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還可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二是教育扶貧模式的研究。一些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現象與問題等角度出發去闡釋教育扶貧模式并開展實證研究(沈紅1995《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人口的邊緣化:少數民族貧困的歷史透視》;楊能良2002:《教育扶貧--我國扶貧的財政學思考》;彭徐2003:《西部大開發與涼山教育扶貧戰略研究》;歐文福2006:《西南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基于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張宏2007:《欠發達地區參與式扶貧開發模式研究———以甘肅麻安村為例》;周麗莎2011:《基于阿瑪蒂亞·森理論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為例》;閻桂芝等2014:《教育扶貧的清華模式》)。同時也能發現,國內關于教育扶貧的研究,不少成果是在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的,即使有的成果做了一些實證研究,也只是進行了初步探索,并未進行深度挖掘。
二、我國的教育扶貧研究存在的問題
縱觀國內外對教育扶貧的研究,我國的教育扶貧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1)理論分析不足。不少學者出自于特定的學科視角,拘泥于該學科的方法與調查方式,忽視了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育扶貧的重要問題,如教育扶貧的功能的界定、區域性教育扶貧效果評價體系、教育扶貧與社會結構(人口、政治、經濟)的關系、區域性教育投入量化等重要問題的探討還不夠深入。
(2)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實施模式。大多個案研究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各地的經驗相互遷移,不利于教育扶貧政策的制定和宏觀戰略的實施。
(3)教育扶貧績效的定量評價缺乏。我國對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問題和現象的實證研究才開始不久,關于教育扶貧對經濟效益、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生產發展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薄弱。現有的扶貧績效分析主要是從宏觀、定性角度進行的,微觀、量化的指標體系尚未成熟。加強教育扶貧的理論研究,做好充分的實證研究,制定區域性教育投入量化標準、教育扶貧績效評價體系,探索符合實情的教育扶貧模式和實施指南是研究者所面臨的挑戰。
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作為我國整體扶貧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直接提升貧困地區及家庭的發展能力,不僅是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