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嬌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問題出發,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終生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
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學生主動觀察、反復思考探索事物的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先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由于高中數學知識本身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與高中生長久以來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存在矛盾,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努力創設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好奇心,引導學生發現、研究、探索,從而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例如,在等比數列的教學時,可以引入這樣一個情境:某同學利用暑假時間去打工,老板給出了兩種支付工資的方式,一是每月6000元,二是按天支付,金額為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第四天8元,第五天16元……,請問同學們,要是你的話,你會選擇哪種方式呢?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立刻就使單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們探究的欲望和討論的熱情很容易就被激發出來。
二、開放課堂教學環境,營造和諧的探究氛圍
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教師開放教學環境,優化師生關系,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主還給學生,激發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表獨立見解,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自然、和諧的探究氛圍。
(一)開放時空,放手讓學生探究
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愿意在游戲和活動中學到知識。但在傳統的自然課堂上,往往被過于嚴肅的“管教”壓抑了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留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間,保證思考、探討問題的時間,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及至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在豐富多樣的自主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就會獲得充分釋放。
(二)群體互動,提倡合作探究
肖伯納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是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這就啟發我們應該多給學生提供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因此,教師要積極提供探索材料,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進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體智慧,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排列組合問題上,可以先讓同學們自己根據問題去計算,得出結果后,互相交流探討自己的算法,并對比總結不同算法之間的差異及規律,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算法進行強化訓練。
(三)及時激勵評價,體驗探索樂趣
課程標準中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的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更強烈主動的學習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