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還存在一種舍本逐末的教學模式,即過多注重語文學科的應試式訓練,忽視了“人文性”教育。應將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人文性教育重要性。二、人文文化教育的意義三、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培養人文精神
“語文”是語言系統和人文精神的有機隔合體。如果把“語文”比作浩瀚大海,那么“語言系統”好比波瀾面,人文精神則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應該說,人文性確實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屬性,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的語文學科,人文性是語文的鮮明特征,人文教育應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況且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語言教學發展的共同趨勢。實行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領悟和把握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人文性教育重要性。
語文不只是交際與思維的語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載體。語文教育就是通過立言以育人,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一代代人,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發展,為他們的人文精神積淀和終生學習能力“打底”。離開了人文精神,語言系統便成了無靈魂的空殼。過去片面強調應試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最大流弊是與應試教育、標準化考試相結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瑣、重復、費時費力而效果不佳的機械訓練,學習行為也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天長日久,確實產生了鑄造“平面人”的趨勢。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以學生以教育。”離開“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語文教學根據學科的特點,須引導學生在素質方面下深根。課程改革有兩句響亮口號“: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揭示當前我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要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建設者須著力培養他們成為文明的人,有奮發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難,鍥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而這些思想道德素質可通過嚴格的語文訓練進行培養,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的“社會的人”,故而語文教育要注重人文的教育。
二、人文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歷來為我們信奉的傳統價值觀念在很多人身上已有所動搖,理想、信念、道義、良知這些美好的東西也從一些人心中淡出。追逐物質、崇尚享樂已成了部分人的人生準則。在這種時尚影響下,不少學生變得迷惘困惑起來。有的學生放縱自己,玩世不恭,胸無大志;有的學生甚至以“新新人類”自居,蔑視一切行為規范,視粗鄙庸俗為“酷”。
更有甚者,青年中發生的令人不可思議的乖戾殘暴的犯罪事件也時有發生,浙江金華徐力弒母,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傷熊便是明證,這些事實充分暴露了教育的弊端,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且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流失的表現,是一種社會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而道德感、責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積淀,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礎上的。鄧小平同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現在這么多青年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太低。”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也曾痛陳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數理化難度世界第一,但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卻遠遠落后于歐美。”羅曼羅蘭說:“我們固然需要以強力稱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靈的人。”這樣,如何引導學生善待人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和思想境界,如何用現代化的精神和方法重植優良人文精神之根已成為中學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人文學科具有體驗性、教化性和評價性相統一的特點,對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勵的作用,注重人文文化教育可使學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靈得到升華,讓學生在崇高美感召喚下遠離鄙俗,增強道德感。如《滿江紅》這部偉大的作品,在悲劇主人公岳飛身上凝結了人類最高尚的品質和最崇高的美德。還有《離騷》。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內心世界,通過審美移情與之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從屈原“不吾知其亦已矣,茍余情其信芳”,“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體察、感悟屈原處逆境而不屈服、臨界死地而愈忠貞的光輝人格、執著精神。經常讓學生接受崇高美感的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就會堅定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情操。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人文教育。
作者簡介
丁家財,男,漢族,江西省贛州市人,于都縣于都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