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尤捷+盧之兵
摘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最為主要的產學研合作形式之一,其不僅能夠給企業帶來創新和活力,還能夠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機構,近幾年,各界都在不斷地推動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目的和理念都不明確,因而導致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因素的風險,而知識產權轉移風險最為頻繁,本文主要探究引發高職院校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的主要因素,從而提出相關促進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轉移風險促進機制
一、引言
高職院校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的引發因素從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外部因素、合作伙伴因素和合作協議因素,本文主要是探究哪類因素引發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程度最高,將每種因素作為評價指標,通過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最后得出最終結論,從而提出相關促進建議。
二、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分類
(一)知識共享不足的風險
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是校企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發生最為頻繁的一種風險形式,其會出現知識共享不足的現狀。校企合作其實就是為了共享知識,各自發揮其自身領域的長處,從而研發出更加先進的知識體系,而共同研發和分享的知識又是一種無形資產,具備不可分割的特性,因此知識被分享的越充分,那么知識產權就越有價值,兩者合作的經濟效益也會越高。但是在實際校企合作中,由于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文化背景不同,溝通交流較為困難,合作默契也不高,兩者更是缺乏信任和真誠,甚至接收方的主觀意識和客觀能力都會影響合作發展,因此造成雙方在知識共享上存在障礙,因此導致知識產權轉移風險。
(二)知識泄露的風險
知識泄露風險通常也被稱作知識外溢風險,造成這一風險的原因有兩種:一、校企雙方的管理出現重大錯誤,從而導致知識產權被人侵犯二、合作伙伴選取不當或者合作雙方缺乏職業操守,雙方利益分配不均,從而引發內部知識產權爭奪現象[1]。
(三)知識轉化不足的風險
知識轉化其實就是將共享后的知識進行梳理、升華,從而通過編碼和隱含知識將知識進行轉換,最后形成一種組織能力,通常我們將這種組織能力稱為科研成果。但是在轉換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知識的遺漏,因為合作雙方的轉化能力有限或者市場條件和技術不匹配,導致知識價值的缺失,從而引發知識轉化不足的風險。
三、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因素指標分析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可以來自于方方面面,例如市場現狀、法律政策以及對國家貿易法的熟悉程度都能夠影響風險的波動。市場知識產權風險指標是一個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標桿,其主要受國家知識產權規定和相關保護法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市場知識產權風險指標都在不斷地提高,這是由于每個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則相對較弱,需要大力地進行改革和推進。另外,由于我國校企合作的模式還在探索階段,相關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還不健全,因此在知識產權轉移過程中難以判定責任,從而導致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相對較高。
(二)合作伙伴因素
校企合作是為了尋求更高的利益,但是合作的成果則是取決于選擇的合作方,因此合作方的技術層次、合作目的、信譽以及能力都會影響合作的結果。高職院校在尋找合作企業時,一般都最為注重合作企業的技術實力,只有技術實力過硬才能提高創新能力和改良能力,即技術實力越高,雙方的合作滿意度也越高。在知識產權轉移過程中,知識轉化能力絕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技術實力,當然還要經濟實力的支撐。同時企業的信譽和合作目的也是重要考察的內容,若企業的信譽不良或合作動機不純,那么就可能會為了企業利益最大化而導致知識泄露,從而增大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2]。
(三)合作協議因素
健全的合作協議可以給合作雙方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例如在協議里分配好雙方的職責,各自需要承擔的風險以及違約責任等。在知識產權轉移過程中,合作方可能會通過鉆法律或者協議的空子而盜取知識產權,從而獲取更大的利益。甚至有的會提前退出合作關系,但是卻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技術,這樣的商業泄露會極大增加知識產權轉移的風險。另外,合作雙方若沒有建立相互的監督機制,也會出現由于職業操守缺失也出現知識泄露的現象,或者合作雙方在利益分配上出現意見不同意的現象,也會導致知識產權被侵犯的現象。
四、研究分析結果及促進建議
通過模糊層次分析法建立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評價體系,要遵循科學性、獨立性和相關性,說明所選取的因素指標要符合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所發生的真實現狀,并且要涵蓋所有能夠影響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的重要因素,這樣才能夠提高分析結論的真實性。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合作伙伴因素是影響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程度最大的一個因素指標,畢竟合作伙伴的信譽程度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合作的結果,同時合作伙伴的技術實力也決定了知識的轉化能力,因此,若要降低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則要從合作伙伴因素著手。鑒于此,校企雙方可以建立高職院校校企知識轉移鼓勵機制,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可以先將自身的知識以合同的形式賣給企業,企業可以只支付一部分的知識價值,通過將技術加工后的知識成果投放在市場上,根據市場經濟來判定另一部分使用權的價值。這樣不僅可以公平地分配合作雙方的利用,還可以將雙方的合作目的和動機協調一致,從而提高校企知識產權轉移的安全性[3]。
五、結束語
目前,校企知識產權轉移對于提高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對校企知識產權轉移風險要進入深入地探究,找出引發知識產權轉移風險的主要因素,從而通過建立鼓勵機制來實現轉移活動。
參考文獻
[1]潘婷婷.校企合作研發知識產權風險研究[J].企業合作, 2014,(45):178-180.
[2]曹可.探析高職院校校企知識轉移的促進機制[J].職業教育,2015,(24):165-166.
[3]曹可.高職院校校企知識轉移的主要模式及歸納分析[J].企業導報,2014,(4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