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一幢幢高樓大廈建起來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土地征收的問題,高頻率的城鎮建設征收了大量集體土地,由土地征收引發的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失地農民權益的保障已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建設順利進行必須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土地征收;問題;對策
土地征收是有償征收活動,哪一個環節協調不好就有可能造成阻礙。“土地征收”即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劃歸國有,并對其進行一定補償的行政行為。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收中存在征收目的、范圍界定不夠明確,征收補償標準設計存有缺陷,征收程序不盡合理等突出問題,可以通過科學界定農村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構建相對公平合理的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的相關程序等措施加以解決。
一、征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規模失衡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可以征收的土地資源有限,超過一定限度就會打破生產平衡,甚至給整個經濟鏈造成難以想象的影響。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用地量也在逐步加大,在經濟全力前進的同時,我國大量耕地變成了建設用地,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征收的原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第四十四條建設占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之規定,凡是進行建設需占用集體土地的必須進行征收為國有土地后才能實施,而對政府的征地行為缺乏有效約束,各級政府不僅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文化和社會公益性事業等方面大規模征用農民耕地,而且征用農民土地進行招商引資,用于開發區、房地產等商業性項目建設,這就需要大量的征地,而把大量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同時,大量農民失地、失業,失地農民人口數呈逐年上升態勢。
(二)征地程序不規范
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因土地征收問題發生爭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在執行過程中缺少規范,現行的土地征收,在決策層面一般由用地單位會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不會邀請當事農民參與,這使得被征地農民的參與十分有限,其知情權未能得到有效滿足。盡管在一些地方,政府在征地具體方案正式實施前已制定了“兩公告”制度,但并未規定征地報批前的補償安置方案及補償定價事宜,與之相關的先行協商事項及程序也難覓蹤影。我國1986年公布的《土地管理法》第48條已規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基本方案已經確定,加之農民的“政治效能感”普遍較差,他們在被動的狀態下一般不會提出異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事后公告只具有通知的作用,未能真正體現農民的參與權。
二、解決的對策
(一)減小征地規模
前幾年我國多地大興土木,興建房屋,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盲目征地,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盡管多年來我國一直強調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并從立法、司法、行政、懲治違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少地方違規違法的征地熱依然沒有得到有效制止,使失地農民問題愈來愈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這與我國土地財政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就必須采取措施堅決貫徹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基本國策落到實處,從根本上減少失地農民的產生,避免失地農民問題的加劇。應嚴格限制地方政府的征地權限,避免征地權使用的無限擴大化。同時,對地方政府審批土地所得款項,應全部上繳中央財政,中央政府可按一定比例返還其專項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弱化以至完全剝離地方政府與征地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從機制上幫助其走出“以地生財、違規圈地”的怪圈,最終達到保護耕地和農民利益之目的。
(二)規范征地程序
要想避免沖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各級政府在征地過程中,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征地程序的“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即:《征用土地公告》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和聽證制度。在征地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還應嚴格執行法定程序,按預定方案有序組織實施,避免“野蠻拆遷”“暴力執法”等危害失地農民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切實保護失地農民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應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根據國務院關于“先保后征”的原則,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審核制度,征地項目報批前,必須先行制定擬征地塊所涉及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安置方案,并報經相應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同意。二是強化失地農民的利益主體地位,取消集體代替農戶參與征地決策的權利。賦予被征地農民參與談判征地補償價格的權利,征地補償價格的決定機制應該是被征地農民能夠參與并自由表達意愿的談判機制。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征收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只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在此前提下取得被征收人的理解,以大局為重,實現社會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就能在保證被征收人利益的前提下,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