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耿雪冬蔡旻君王菲
(1.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蘭州市第八十八中學,甘肅 蘭州 730050)
中小學微課應用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研究
——基于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思考
張蕾1耿雪冬2蔡旻君1王菲1
(1.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蘭州市第八十八中學,甘肅 蘭州 730050)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S省內550位中小學教師使用微課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根據對微課的本質認識、教師的開發能力、微課的應用情況、教師的實踐能力、微課的教學功能、優點認識以及缺點反思這7個維度設計問卷,分析了微課在S省內中小學的應用現狀,發現其不足在于:對微課認識不明確、缺乏源動力,教師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欠缺、微課制作能力有限,缺乏評價機制和推廣路徑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認識信息化領導力,重視軟件和硬件資源,鼓勵教師參加交流和培訓活動以及加強競爭、激勵和反饋機制的建設等改進策略。
微課;應用現狀;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調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隨后,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將建設教師隊伍放在重要位置。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被認為是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指標。[2]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該標準的實施將對全國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信息化教學專項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3]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和具體的技術應用過程和情境聯系起來的。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各種微技術紛至沓來,微課的制作與應用水平也成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開發微課已非常普遍,各種微視頻資源數量也是非常之多,但實際應用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者胡鐵生評價目前微課發展的問題是:微課的“軀體” (技術與數量)走得太快,而“靈魂”(設計與質量)卻跟不上“軀體”的步伐。[4]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中小學微課及其應用現狀調查問卷》,目的是通過詳細了解微課在×省中小學中應用的現狀,深入分析微課應用不夠理想的深層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微課有效創新應用的幾點建議,以期獲得更多中小學教師的認可和支持。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問卷的修訂和正式調查過程中先后在S省內中小學進行了兩輪調查。在問卷修訂過程中,向6所不同地區的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各2所)發放并回收了125份問卷。在正式調查過程中,從12所中小學共回收了425份問卷(小學、初中、高中各4所)。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測量工具是《中小學微課及其應用現狀調查問卷》。參考微課在S省中小學中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維度劃分,問卷共包含了對微課的本質認識、教師的開發能力(教師設計、開發、制作微課的能力)、微課的應用情況(微課在中小學的實踐程度、應用范圍)、教師的實踐能力(教師使用微課進行教學的能力)、微課的教學功能(微課分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使用效果)、微課的優點認識以及缺點反思7個維度。調查問卷的編制過程分為初測和實測兩個階段進行,依次刪除了對結果貢獻不大的14道題目。量表的填答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記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選項分數依次記作1—5分。
(三)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理論上說,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數取值范圍保持在0 —1之間,且系數越高,表明信度越好,經計算,問卷的總題項信度及各維度題目的信度均表現出較高的指數(如總信度為0.889,V1為0.895,V2為0.809,V3為0.848等),這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屬于可信的范圍。
2.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對《中小學微課及其應用現狀調查問卷》進行結構效度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基本適配指標都達到檢驗指標,表明結構效度良好,遵守模型辨認規則。使用Amos7.0經驗證三因子模型的擬合優度,各項指標的取值均符合統計學要求,擬合優度顯示模型擬合良好,說明本問卷的7個維度所對應的26個題目的負荷值均達到了統計顯著水平。
綜上所述,該問卷具有良好的鑒別度、信度和效度。從結果的各項指標來看,本研究編制的《中小學微課及其應用現狀調查的問卷》符合研究的理論構思,以及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因此該問卷可以客觀直接地反映出微課在當前中小學的應用狀況,為本研究提供真實且具有價值的數據。

表1 七個維度的數據描述統計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平均值和標準差分析得出,“微課的優點認識”得分最低,說明廣大教師在頭腦中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的優點以及微課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效果,需要繼續通過實踐轉變教師的認識觀念。“教師的開發能力”得分也明顯較低,說明中小學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掌握還不夠理想,不足以開發微課,在微課的選題、設計、制作等環節都存在較大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微課的教學功能”這一維度平均得分最高,說明使用過微課的教師還是比較認可其在教學中的各種影響,這一點情況較為樂觀,應該趁熱打鐵,繼續提升微課在課堂的應用效果,深入推動微課在課堂的有效使用。“微課的應用情況”和“教師的實踐能力”兩者得分相當,平均值較高,說明在大部分學校中教師具備進行微課教學的能力,微課的應用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同時也說明教師對微課在課堂中的實踐應用是非常認可的。“微課的本質認識”和“微課的缺點反思”兩者得分相當,說明教師對微課的認識及其在課堂的應用特點還是比較明了的。但從總體分析來看,各題項的平均得分低于4分,離5分的“目標分”距離尚遠,這說明目前教師對微課的應用基本持中立的態度,既沒有運用的熱情和信心,也不反對應用,完全聽之任之,非常不利于其在課堂上的創新應用。
(一)微課在中小學應用的主要問題
目前,微課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低下,使用軟件平臺制作微課較為吃力;微課的使用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且日常應用都是以競賽評比的形式為主,并不是發自教師的真實教學需求,無法實現常態化教學;微課中重點、難點等內容的選擇及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不夠豐富、靈活,師生之間的互動效率低下;微課應用處于各自摸索的狀態,缺乏比較權威的評價體系做指引和約束。
經濟會影響和制約教育的發展,我國東西部教育的差別、城鄉教育之間的差別都是十分明顯的。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和相對封閉的農村教育來說,經濟條件的制約、網絡資源的缺乏、技術的落后、教務人員的匱乏、家長思想觀念的陳舊以及學生應試心理的急迫等從客觀上直接影響了微課在這些地區的推廣使用。為關注教改和教育信息化進程,筆者對所處S省進行了關于微課應用的選擇性調研活動,深入了解微課在中小學的應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微課在S省的應用除存在上述問題之外,還因為地域特點的原因而暴露出一些缺陷。
1.教師對微課的認識層次不一
在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微課的應用狀況較好。人們接受新事物的態度是積極的、方式是開放的,思想開放的家長和教師希望學校能夠教給孩子更多關于迎接未來生活的知識和技能,他們對新型技術引入教學的效果是期待的,積極進行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其結果自然也不負眾望。調查發現,在西部地區,大多數一線教師與時俱進,積極關注教育學界的新動態,緊跟信息技術的腳步,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還有部分中小學教師,因為客觀或者主觀原因,對微課的認識不清楚,例如調查問卷中的基礎問題“您了解微課是什么嗎”“微課的特點”“您覺得微課適合在哪種教學情境下使用”“教學中使用微課的目的”等,部分教師的回答含糊不清,甚至有小部分教師對“微課”這個新名詞根本就沒有了解。教師的觀念還停留在對過去傳統教學的理解上,沒有跟上時代的節奏,微課應用缺乏適宜的環境,由此可見,微課發展的區域性差別很大,這是阻礙微課應用的一大原因。
2.教師制作微課出現動機偏離
在S省調查發現,教師使用微課幾乎只是在上面(學校或教體局)要求的時候才用,大多數教師覺得工作量大、教學任務繁重、課程進度緊張,學生也沒有多余的拓展時間,不愿意私下再為這種“五花八門的、不知道有沒有效果的教學方式”浪費時間。極少數教師表明,他們在參加賽課的時候會主動使用,有微課元素的加入,使得他們的課程更加具有競爭力。微課在全國推廣使用至今,現狀之一是教師了解、學習設計和制作使用微課的動機多種多樣。在以參賽為主要目的的應用環境下,大多數教師制作微課只是為了參加比賽或者完成學校特定任務,這種情況下,為了吸引評委的眼球,教師設計和制作的微課會較為注重外在形式的各種要素,有意忽視或美化真實教學環境中的種種細節問題,這樣的課程設計表達的是理想中的教學過程,從而就很難做到由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真實需求出發,因此并不能滿足學生在進行個性化學習時的復雜要求。微課使用得不恰當,制作的目的不明確、動機出現偏離,微課應用缺乏源動力,其結果是既沒有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也挫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3.技術限制——重中之重
影響和阻礙絕大多數教師制作微課的最大因素還是技術問題。在經濟條件稍差的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推動困難,很多教師都抱著這樣的看法: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教師的事情,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學科教師只要教好自己本學科的知識就好了。現如今,大多數農村地區教師隊伍結構不夠合理,中小學教師年齡兩級分化嚴重,中青年教師人數少,教學缺少中堅力量。年齡大點的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然而他們欠缺信息技術能力,想創新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一部分教師安于現狀,不愿意違背自己總結了一輩子的教學經驗,打破教學常態,不敢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學生當信息技術的試驗品。年輕的教師因為覺得自己教學經驗不足,害怕犯錯誤,對這種新技術也只是持觀望態度,少部分的先進者沒有起到帶頭作用,無法充分詮釋引導示范的角色。由于缺少專業的信息技術培訓,教師掌握的技術能力有限,在嘗試新方法的時候總是底氣不足。
(二)促進微課在中小學有效應用的建議
1.認識信息化領導力問題
信息化領導力是領導者在信息化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的各種優勢影響被領導者并引領組織實現集體目標(愿景)的一種能力。校長、中層管理團隊、教師都可謂是信息化領導力的能力主體。[5]作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領頭人,校長和學校高層領導者的教育理念、信息素養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作為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上傳下達的角色,中層管理團隊需要積極參與制定與執行相關政策、協調校長與一線教師之間的各種關系等事務,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開展塑造和提供適宜的環境。作為學校信息化的一線工作者,不論是課堂組織、教學設計,還是家校溝通、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等都體現著教師的中堅力量。因此,重視信息化領導問題,促進校長、中層管理團隊、教師三個信息化領導能力主體之間的協作與共進,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不發達的S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校長、教師等相關利益群體,更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力爭匯聚各種力量形成合力,規避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尋找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契機。
2.重視硬件和軟件資源建設
S省經濟落后,雖同享中央“三通兩平臺”政策的支持,但由于基礎條件差,這些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不免遇到這樣的難題:缺錢的地方多,有限資金該怎么分配?教師積極性不夠,如何改變教師傳統教學觀念?如何獲得和深度利用、開發軟件資源?調查結果表明,影響許多教師不能很好地設計和制作微課甚至提不起使用微課(包括其他信息技術)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的配套資源不到位或者設備太陳舊,教學軟硬件環境的貧乏不足以為教師進行與微課相關的探索研究提供必要支持。教學實踐證明,微課既是一種可供教師使用的教學資源,更是一種可供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6]微課在2011年最早從我國興起和發展起來,通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在全國已是遍地開花,不管是從外在形式還是內容本質上來說,它的標準都越來越貼近教學要求。反觀我國微課發展較快的北京、廣州、上海、溫州等城市,無不是備足硬件資源,立足校本資源,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利用微課開拓了新的教學模式。S省在推進微課深入應用的過程中,應借鑒其他城市的優秀經驗,優化硬件資源配置;立足本地區發展實情,重視校本資源;提高教師信息素養,使教師能用、會用、樂用網絡資源。
3.積極參加培訓和交流活動
目前,教師對微課內涵的理解還基本停留在表面認識上。從應用的情況看,教師對微課在課堂中應用的教學理念還未完全接受,仍需加強引導。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其重要目的是促進信息技術更好地與教學融合,以達到教學最優化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在教育信息化大環境下,學校應該認真落實“國培計劃”等教師培訓政策,重視對骨干教師進行的專業培訓與交流活動。除此之外,校內還應提供或者開設相關繼續教育課程,鼓勵全員教師積極參加此類學習交流活動。為了配合本次的問卷調查,筆者曾有意觀察和模糊統計手機微信中的教育信息化交流群(每個群都是三四百人不等,群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群內有多位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一線教師、教育技術專業學生、教育互聯網公司等教育信息化有關人士)中的群成員發言討論的次數和對應發言人的地區背景。一個月觀察下來,筆者發現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發言人數較多、次數較多、信息較為多元化。這說明,真正的學習培訓正在學術、教研、業務方面的交流討論中快速蔓延。新的發展環境啟示教學:加強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由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引領示范,學校提供學習機會、鼓勵創新,個人利用現有資源主動學習交流,多管齊下,增強教師個人信息技術能力,才能進一步優化微課質量,強化和改善教學效果。
4.加強競爭、激勵和反饋機制的建設
微課的推廣和深入應用需要相應的環境氛圍做支持。在調查中,有一部分教師的工作狀態讓人擔憂。在信息爆炸的知識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占有者,這種情況下,若校園里的教師都懶懶散散、孤陋寡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那么進行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口號如何實現?一方面,學校加強主動性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競爭、激勵機制,鼓勵和獎勵教師積極進取,跟上時代步伐,擅長使用技術變革和優化課堂,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細節服務;另一方面,學校為優秀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提供更為開放的環境,如參加比賽和辯論,通過展示和討論的過程,讓教師關于教學的思考得以有效反饋。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1-20].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
[2][3]祝智庭,閆寒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5,(9):5-10.
[4][6]郭運慶.微課創始人談微課的現狀、問題與未來——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胡鐵生教授[J].數字教育,2016,(1):1-4.
[5]孫禎祥,任玲玲.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與評價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35.
(責任編輯 孫志莉)
A Survey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lecture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oughts on Improving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ZHANG Lei,CAI Minjun,GENG Xuedong,WANG Fei
(1.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China 730070; 2.The 88th Middle School of Lanzhou,Lanzhou,Gansu,China 730050)
In this paper,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used by 550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 Province.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seven dimension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micro-lecture,teachers’ capacity in developing micro-lecture,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teachers’practical ability to apply micro-lecture,teaching functions of micro-lecture,understanding of 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and reflections on dis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 Province,some problems were revealed: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icro-lecture,lack of motivation,insufficient abilities of teachers’gras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limited capacity in designing micro-lectures,lack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lack of ways to disseminate the use of micro-lecture.Based on the problems,some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that is,getting to know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sources,encouraging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exchange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so as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micro-lecture;application status;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e;survey
G4
A
2096-0069(2017)02-0051-06
2016-12-05
微視頻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GS[2016]GHB0516)
張蕾(1992— ),女,甘肅慶陽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耿雪冬(1979— ),女,山東長青人,蘭州市第八十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蔡旻君(1973— ),男,甘肅慶陽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習科學與技術;王菲(1992— ),女,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