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紅云
摘要: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依據三權分立原則架構起來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分別行使決策、執行和監督權,但實際運行中卻并沒有帶來預想中的效果,沒有真正發揮權利制衡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國現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分析其實際運作中的缺陷,提出建議,以期實現公司治理結構中有效的三權分立與制衡。
關鍵詞:三權分立 公司治理結構 制衡
一、概述
(一)三權分立基本內涵
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政體三要素”理論,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詳細論述了三權分立的思想內涵,主張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實現以權力約束權力,以保持平衡。三權分立理論對后世包括國家政體在內的多個領域都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三權分立原則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體現
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是現代公司治理所遵循的原則,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在綜合借鑒他國模式的同時也具備自身的特色。我國公司分別設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股東(大)會由全體股東組成,擁有公司重大事項決策權的非常設的公司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由股東會選舉,全體董事組成,掌管公司事務和經營決策的機構。監事會是法定常設的公司監察機構,由股東(大)會領導,與董事會并列,行使監督職能,防止公司和股東利益受到董事會和經理濫用職權行為的侵害。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引入了獨立董事和監事制度,獨立董事和監事與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功能一致,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同樣起著制衡與監督的作用。
二、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
盡管我國的公司治理汲取了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了現代公司治理的結構框架,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但在實踐中,看似完整科學的治理結構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存在一些缺陷。
(一)股東會的決議主要體現大股東的意志,中小股東行使權利有難度,利益難以維護
首先,在公司經營管理重大決定權方面,由于股東會的決策權基礎是出資比例,我國公司實行同股同權原則,大股東出資多,股權份額大,相應決策權力大,因此公司的經營管理重大事項表決時往往是大股東取得勝利。其次,公司的日常運作靠人事,而公司的重大人事任免權由股東會掌握,中小股東持股比例低,因此基本上沒有人事提名權,即使成功提名,還要經過累積投票的環節,如果中小股東不進行聯合,仍然無法成功選出代表自身利益的董事等公司管理人員。中小股東持股比例低,股權較為零散,且聯合難度大,因此在股東會進行重大事項決策權時很難行使話語權,導致股東會決議往往體現大股東的意志,中小股東利益受到大股東侵犯時,往往選擇轉讓股權,利益難以維護,而且容易對公司的股價穩定造成影響。
(二)董事會的決策主要體現管理層的意志,重大事項決策往往流于形式
董事會的組成成員基本有三種且三者在董事會經營決策的決議權基本平均。但由于獨立董事和股權董事一般為兼職,因此原屬于董事會職責的方案與計劃制定工作往往都交由經營管理人員代為,最后直接提交董事會進行審議。由于執行董事本屬于經營管理人員,因此不會反對自身擬定的方案和計劃,而獨立董事主要業務為財會、法律等,屬于公司經營管理的“外行人員”,一般選擇信任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所以提交到董事會的方案計劃基本上都會獲得通過。這導致的結果往往是董事會決議體現的主要都是管理層的意志,執行董事和股權董事在方案和計劃制定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在表決環節更是如此,董事會決議程序往往流于形式。
(三)監事會的監察權利與權力不對應,監察功能難以發揮
公司的監事會受股東會的委托行使監督職能,主要負責監察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但是據調查,實際運作中,監事的任免主要由控股股東決定,監事容易被控股股東與監事會所制約,導致監事會無法獨立行使監察權,職能難以發揮。從具體構成上來說,監事會的組成人員包括職工監事,外部監事和股東監事,職工監事受公司限制,難以真正行使監督職能,而外部監事和股東監事為兼職人員,一方面無法時刻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就算發現濫用職權的不當行為,也只有罷免提議權,沒有直接罷免權。因此,監事會的職能與權力十分不對稱,導致監事會“有心無力”,難以發揮作用。
三、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進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發現,公司的治理結構設置初衷是好的,看起來也比較科學,體現了權利分立與制衡的思想,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種種原因卻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如何真正實現公司治理的本質——決策、執行與監督的三權分立與制衡,我們需要對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加以改進。
(一)采用新的表決模式
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小股東,使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實現平衡,需要采取新的決策模式。對此可以根據股東規模進行劃分,對于股東人數較多的公司,由于召開股東會成本較大,可以適當授權董事會,通過董事會的決策實現股東會的部分職能,提高決策效率;同時,在董事會內部推選一名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董事,由其代表中小股東行使話語權。對于股東人數較少的公司,可以將董事會與股東會合并,由大股東,經營管理層人員與小股東各推舉三分之一的人員共同進行決策,在各方利益博弈的基礎上實現利益均衡。
(二)給予監事會與其職能相匹配的權力
由于監事會的職能已經相當全面,但是缺乏行使職能的相應權力,導致監事會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目前存在公司審計部門由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直接領導的模式,對此可以賦予監事會審計部門成員的任命和報酬決定權,更好地實現監事會對高級管理人員的監察和評價功能。其相關費用由股東會劃撥,防止受到董事會的掣肘。當發現公司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有不當行為時,直接報備股東會予以罷免。以賦予監事會權力的手段實現權力制約權力的目的。
四、結束語
公司的治理結構設置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雖然有各國的先進經驗可以借鑒,但最終畢竟要根據自身國情設置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模式。模式是多變的,但其出發點和目的相同,都是實現科學可行的公司三權分立與制衡,讓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各組成部門切實發揮自身作用,以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陶丹.立足三權分立,探討我國公司治理結構改進[J].金融經濟,2013,16:75-77
[2]李映輝,穆南竹,夏長青.從三權分立看公司的治理結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07:12-13+11
[3]徐堅.論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律改進[D].華東政法學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