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

摘要: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需求旺盛,市場廣闊,潛力巨大,對成都市整體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本文立足于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現實,分析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現狀,針對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優化升級的思路。
關鍵詞:新常態 鄉村旅游 產業鏈
[基 金] 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2015年調研課題“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提檔升級對策研究”(項目編號:CDSKX2015TZ-030)階段性成果。
本課題組于2015年7-8月,利用2個月的時間立足于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現實,通過深入開展走訪調研,并發放《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消費滿意度調查問卷》110份,共回收101份,回收率91.8%,有效率100%,以期通過深入細致的實證研究,為實現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提檔升級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一、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成都市下轄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武侯區9區,新津縣、蒲江縣、大邑縣、金堂縣、郫縣、雙流縣6縣,代管邛崍市、崇州市、彭州市、都江堰市4個縣級市。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成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4元,增長10.3%。(數據來源:成都統計信息網《2015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
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成都市下轄各區市縣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和“五大興市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二、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發展基本情況
2013年,成都市農業按照“全產業鏈”思維,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規劃建設了10個集中連片十萬畝規模的糧經產業新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范基地、6個集中連片兩萬畝以上規模的產村相融現代農業精品園區和成新蒲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帶。2013年成都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8900萬人,鄉村旅游總收入達到143.6億元。2014年成都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896.43萬人次,總收入160.97億元,其中古鎮收入29.69億元,農家樂收入58.77億元,鄉村景區收入58.72億元,鄉村酒店收入13.79億元。
當前,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需求旺盛,市場廣闊,潛力巨大,對成都市整體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目前,成都市周邊區域的鄉村旅游產業已逐步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的平臺型產業。然而,與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近郊的鄉村旅游產業相比較,成都的鄉村旅游產業顯得地域文化特色不濃,缺乏人文歷史資源產品和特色休閑度假產品,著名的品牌旅游產品稀缺,旅游衍生產品太少,產業鏈與價值鏈較短。2015年9月成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協會正式成立,也是為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推動鄉村旅游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三、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們從本次開展“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消費滿意度”問卷調查情況來看,調研組針對成都市居民對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旅游影響感知,除被調查者基本情況之外,對成都市鄉村旅游消費滿意度情況的判斷共設置了“一年內參與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的次數”、“故地重游的可能性”、“參與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的人均消費”、“參與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的停留時間”、“當前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價格的合理性”等13項具體指標。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發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產業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成都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四川省范圍內來看,發展態勢最好,屬于環都市型,業態不斷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旅游新業態,但是,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從對目前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鄉村旅游點各項服務水平的滿意度上來看,游客對成都市鄉村旅游服務水平的滿意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發展空間調查顯示其中只有對“交通可達性”和“自然生態”2項指標的滿意度稍高(詳見表1)。
(二)產業鏈較短、較窄
當前成都市鄉村旅游產品多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開發精細化程度不高,產品結構單一、泛化,產品結構設計、產業集群及產業鏈延伸存在明顯的不足。
從鄉村旅游中主要開展的活動(多選)上來看,選擇“接近大自然,觀賞自然風光”的人數最多(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80.20%);其次是“品嘗農家特色餐飲”(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60.40%);再次是“聊天休息,散步閑逛,打發時間”(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54.46%);“購買農副產品”、“體驗鄉村生活”、“感受農村傳統的節日習俗”等選項雖然也是當前成都市民參與成都市鄉村旅游時的活動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活動。再從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項目(多選)上來看,選擇“品嘗特色美食”的人數最多(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73.27%);其次是“觀賞自然景觀”(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70.30%);“登山”、“漂流”、“攝影”、“訪問歷史文化遺跡”、“參與民俗文化活動”、“學習民間藝術傳承工藝”等旅游項目也是成都市民在參與成都市鄉村旅游時會選擇參與的旅游項目。
我們不難發現,在進行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提檔升級時,一方面要重點關注游客“品美食、賞美景”的基本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多開發一些旅游項目,以多方面滿足經濟新常態下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三)與其他產業融合不足,產業鏈內互動協作不足
從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來看,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正在進一步加深,但是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還稍顯動力不足。除了要繼續推進一三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之外,還要擴展與二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鄉村旅游用品、旅游商品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另外,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內各旅游企業分工協作和互動也不足,比如成都市周邊有不少農家樂是當地村民自主分散經營的農戶模式,“單打獨斗”的現象較為普遍,同時很多鄉村旅游渠道或供應商企業也只關注自己的領域,缺乏全局統籌,鄉村旅游產業鏈內各個環節的發展定位、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缺乏一定的科學決策和前瞻性。
四、新常態下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提檔升級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鏈結構,創新設計產品
新常態下要進行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提檔升級,重點是優化鄉村土地利用方式,引導旅游產業鏈供給結構調整,創新開發恰當的旅游產品,如發展鄉村度假、文化街區、溫泉滑雪等鄉村旅游新業態以及騎行綠道、自駕車營地、汽車旅館等鄉村旅游新產品,建設高端的參與型、體驗型、度假目的地,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內容,厚重文化內涵,重點打造有親子理念、國際范兒的成都風格鄉村旅游。
(二)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核心旅游品牌
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地方特色化的打造是拓展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比如鄉村客棧(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43.56%)和酒店(占被調查者總人數的34.65%)都是成都市民較多選擇的鄉村旅游住宿地點,除了客房的舒適度、交通的便利性之外,鄉村文化內涵的挖掘將是這一環節的重要競爭點。我們在深挖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要將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生態化、集約化、鄉土化、品質化的要求,塑造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打造核心旅游品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增強產業鏈競爭力。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當前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提檔升級,除了著重關注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地方特色化的打造之外,基礎設施配套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撐保障。
衛生、環境、交通、住宿、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我們在進行成都市鄉村旅游產業鏈提檔升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配套建設項目。
最后,我們還要特別關注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金融產業、信息產業等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成都市郊區鄉村旅游代表區域構建交流與協作平臺,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從橫向、縱向擴寬鄉村旅游產業鏈。
參考文獻:
[1]趙承華.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鏈整合研究[J].農業經濟,2007(5)
[2]弓志剛,李亞楠.鄉村旅游產業鏈共生系統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構建——以山西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
[3]譚舒月.武陵山片區鄉村旅游產業鏈問題及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
[4]周格粉.全產業鏈視域下四川鄉村旅游產業優化路徑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
[5]周格粉,肖曉.全產業鏈模式:我國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選擇[J].廣東農業科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