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權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和作用
內部控制,一般指各級管理部門在本單位、本部門內部因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時以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嚴密的控制機制,也稱為內部控制系統。
從財務審計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規范本單位內部行為是否合規、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以及為了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率,保護財產安全而設置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文件,它是實現經營方針和目標的有效管理工具和手段。因此,也越來越受到各單位的重視。
二、內部控制的種類和內容
一般來講,內部控制包括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兩個方面的內容。
內部管理控制,主要是與內部會計控制不直接相關、為處理單位各項事務、保證經營活動正常進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規定。其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如單位的人事管理、薪酬體系、培訓計劃、會議制度、出差管理規定、技術實驗、品質檢查制度等等,對這些內部事務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文件,就屬于內部管理控制的文字體現。
內部會計控制,主要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確保能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執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一般來說,內部會計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貨幣資金方面;實物資產方面;采購與付款業務方面;銷售與收款方面;成本費用方面;此外,還有對外投資、籌資、工程項目等方面的內部會計控制。
內部會計控制的重點,在于其控制措施的制定、執行和監督。由于筆者從事企業會計工作,因此,擬從企業會計的角度簡單談談,內部會計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一種手段,是如何實現保護企業資產、確保財務記錄的真實可靠,以期有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的。
三、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措施
(一)首先是授權批準制度
授權批準控制,要求企業明確規定各種崗位工作的授權批準的范圍、權限、程序和責任等等,企業內部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保證業務交易事項在管理層授權范圍內進行,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業務。
授權批準,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般授權”,二是“特別授權”,“特別授權”只涉及特定類別經濟業務或重大事項處理,超出一般授權所限制的常規交易或事項的范疇。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有三大授權審批環節相當關鍵,即:1、業務的執行;2、貨物的進出;3、資金的收付。總之,如果授權失控,不僅會影響到該項控制的執行,相關經濟業務有可能處于失控狀態,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其次是職責分離制度
職責分離,即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制度,這在會計記賬、物資保管、銷售回款上體現最明顯。
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擔任,容易產生差錯和舞弊行為,又可能掩蓋其錯誤和舞弊行為的職務。主要表現為:誰授權、誰經辦、誰記錄、誰保管、誰稽核檢查、誰報告等等,簡言之,即一人不能辦理如上所述的多種不相容業務,更不能辦理某項業務的全過程。
(1)還是回到會計上來看,對于貨幣資金,就必須授權、審批、收付、記錄、審核等分開由不同的人(或崗位)擔任,錢賬分開、明確分工;
(2)對于采購與付款,則有請購與審批、詢價與確定供應商、采購的辦理與驗收、請款與付款等職務分開,任何單位不得由同一部門或人員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全過程;
(3)銷售和收款,在《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銷售與收款》中,則有如下一些規定:企業應當將辦理銷售、發貨、收款三項業務的部門或崗位分別設立;銷售人員應當避免接觸銷貨現款;賒銷批準職能與銷售職能分離。一般情況下,銷售人員會樂觀估計銷售數量,而不問它是否會產生壞賬。而賒銷的審批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這種樂觀傾向,因此將賒銷審批和銷售職能分離,也是一種較好的控制。
簡言之,不相容職務(職責)分離,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類:
A、授權與執行分離; B、執行與審核分離; C、執行與記錄分離;
D、記錄與保管分離; E、保管與清點分離; F、記錄與核對分離;
G、總賬與明細賬、日記賬分離等等。
適當的職責分離有助于防止各種有意或無意的錯誤,以便確保辦理資金收付、商品采購、銷售與收款等業務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形成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三)會計系統控制
會計系統控制的基本思路是通過對各企業所發生的各項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歸集、分類、編報等而進行的控制。
會計系統控制要求企業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建立和完善會計檔案保管和會計工作交接辦法,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
此外,還有內部報告控制、預算控制、風險控制和IT技術控制,以及檢查制度,每種制度措施,都是從各個不同層面,滿足企業內部管理在時效性和針對性、節約化和效率、安全完整等方面的要求,從而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可以從五個方面考察,包括:分工控制、授權控制、記錄控制、安全控制、檢查控制。而最重要的控制主要是分工和授權。再結合本文開頭提到的,三大關鍵授權審批環節:業務執行、貨物進出、資金收付等,在每一關鍵控制點,設置合理的控制措施,人人參與,假以時日,內部控制措施得到全面施行、且一以貫之的有效執行,并及時監督檢查,從而確保業務活動都能按適當的授權進行,促使企業管理的經營活動協調、有序、高效運行。
四、對控制的監督
在企業的內控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就需要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運行是否有效進行評價,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改進措施。監督對內控能否持續有效運行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五、內部控制的局限性
內部控制在企業運營過程中,雖然對企業的管理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仍然有賴于企業中各級人員的實施和配合。同時,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實施了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也不一定能使企業的管理變得出色,同時由于內控系統會面臨發生錯誤,因此,內控系統也只能就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另外,即使一個企業實施了內控,也可能由于成本限制、串通舞弊、人為錯誤、管理越權而導致內控失效。
而企業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其有效性直接依賴于負責創建、管理、監督內部控制的人員的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因此,也要求企業將每個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之中,以期實現內部控制的持續有效運行,從而為企業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