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謙
摘要:近年來,管理會計的概念越來越熱,信息化平臺、數據云處理逐漸普及,大量財務代賬公司涌現,網絡上紛紛轉載300萬“會計持證人員”過剩。傳統會計真的被剩下了嗎?新形勢下財務人員將何去何從?本文從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的關系,和財務人員應該如何把握方向兩個方面探討了這個問題。
關鍵詞:管理會計計算機化 財務代賬公司 傳統會計下崗
現代社會,經濟形勢與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觀點、新的熱點不斷涌現,計算機技術的提升使得財務代賬門檻降低,會計這個古老而穩定的職業遭遇挑戰,財務人員如何把握自己的定位,不迷失方向,是一個及其現實的問題,我們提出兩組貌似沖突的概念,來探討一下。
一、“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
近年來,“管理會計”的概念大熱。2016年11月,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舉辦了“管理會計:融合與創新”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業內頂尖人才,一起探討“業財融合”的創新之路;各類高級會計的考試中,管理會計的分值占比大幅提升;合格的CFO能當好CEO;大量財務代賬公司涌現;網絡上紛紛轉載300萬“會計持證人員”過剩,普通會計崗位將被取代,面臨下崗……在各種消息中,“管理會計”成了熾手可熱的新貴,而所謂“傳統會計”,即按會計準則記賬的普通會計,真的面臨下崗嗎?
(一)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并且能夠成為管理者
管理會計需要,傳統會計也需要。現行的稅務制度征稅的依據、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報告等等,都是以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為基礎。按會計準則老老實實做賬的會計,也是經濟運轉得以具體體現的基礎。管理會計從宏觀上掌握經濟運行的情況,為企業投資、融資決策作出分析,為企業作戰略管理,從大局考慮企業的方向和未來。而傳統會計反應的是企業當下的真實情況,記錄著經濟運行的軌跡。
(二)按會計準則做賬,聽起來機械,實則不然
具體的賬務處理,充滿技巧和藝術。比如,企業租用辦公室,月租1萬,房東不肯開發票,寫了一張收據,當然他更不可能去交稅。此事在賬務和稅務上有啥風險,會計應該如何規避?對方是個人還是單位,處理起來就不一樣,因為單位不涉及個人所得稅;合同訂立時,約定的房租是稅前還是稅后,承擔的責任大小也不一樣,因為前者屬于“未扣未繳”,稅務查到后,面臨1萬元的0.5至3倍罰款,后者屬于“扣而不繳”,面臨的是1萬+稅金,合計1.46萬為基數的0.5至5倍罰款。找一張發票來沖賬,也是一些企業常用的做法。是虛開發票,還是假發票來沖賬,性質也不一樣,如果沒有發票,用收據入賬,處理又不一樣。《會計準則》的要求是:實質重于形式。假發票在目前聯網的大環境下,極容易被發現,風險肯定是很大的。虛開發票呢,費用不真實,不是本企業業務范圍內的,或者業務用量和金額不合理,也容易被發現問題。而用收據入賬,稅務查企業所得稅的時候,要補企業所得稅,會找不到法律依據。所以,用明顯虛開的發票、假發票,可能承擔比用收據做賬更大的風險。
這只是日常工作中碰到的一個小例子,實際運行中,各行各業更存在大量的行業機密,企業機密,并不愿意為外人所知。所以,會計的核算功能或許被財務代賬公司、被計算機取代,但是分析應對靠的是經驗和智慧,基礎會計不會被完全取代,真正熟悉會計準則的傳統會計,永遠有一席之地。
二、“嚴謹”與“開闊”
依據會計準則,用合規的原始憑證,嚴謹的記錄每筆會計事務,當然是應該而且必須的。會計人員做事必須嚴謹,思維必須開闊。現代的會計不能拘泥于事后的記錄,必須要有管理會計的思維:事前的全面預算,事中的成本控制,事后的業績評價,會計的管理思維是貫穿在經濟業務的全過程中的。在依據會計準則做賬的同時,要熟悉所在行業的業務流程,把控關鍵環節的運行成本,并了解本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對企業的整個運營情況了然于心。
按會計準則做賬,實際上是在檢查完成各類審核,經過合理的分攤、預提等操作,以及合理的稅務考慮,最后分科目記錄的過程。會計工作天然接觸企業運營的核心內容,可以用財務報表作出各種經濟分析,判斷業務方向。比如選擇合適的指標做業績評價,做企業內部的、和標桿企業對比的分析,制定符合工藝流程特點的成本管理方法,進行投資融資決策,預測企業發展趨勢等,此時,管理會計的思維其實比賬務操作更為重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提升,信息化平臺、數據云處理逐漸普及,簡單的會計基礎工作被逐步取代。比如某集團公司采用SAP系統,建立Share Service Center,即共享服務中心,旗下的30多家工廠已不需要設立財務專業人員,每家工廠保留一名基礎學歷的普通人員,做單據掃描傳入系統即可。以往會計的日常工作,采購、生產、庫存、銷售各環節的分錄均由SAP系統自動生成。系統自動計算成本,生成財務報表。會計基礎工作被取代,人腦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卻無法被取代。會計工作的重點,已經從記賬算賬、保證數據的準確,轉移到如何從這些數據里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現代的會計早已不是關起門做賬了,會計的思維必須開闊。對內加強與其他部門,尤其是業務部門的溝通,會計不妨做個熟悉業務的會計:做建筑公司的會計,知道招投標流程,建筑工期的管理;做醫療器械公司的會計,知道產品注冊證的審批,產品效期管理;做味品廠的會計,甚至懂做醬油。這樣參加制定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內控制度等,會和業務緊密聯系,知道關鍵點和難點在哪里,使制度落實有效。對外能與投資者良好溝通,從一個“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和各方面保持良好的關系,能做好貸款、融資、并購、上市方案等,促進企業跨越式發展。
三、結束語
綜合以上兩組貌似沖突的概念,我們得出結論,財務人員從事某個具體的財務環節,心中也要有全局;管理著全盤財務工作,心中也要清楚關鍵環節的細節。真正做到熟悉會計準則,同時具備管理會計的思維,當下和細節的賬目做的精確,未來和大局也能把握,既懂財務,又熟悉業務懂得管理,把自己的專業發展和企業的發展融為一體,財務人員就不會被計算機取代,不會被代賬公司取代。如能把握企業經濟運行的命脈,使企業良性運行,發展壯大,則財務人員將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