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瑞聰
摘要:加強高校財務管理,關鍵在于提升財務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醫科類大學在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方面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應理清工作思路,分析原因找出加強醫科類大學財務內部控制的對策,以促財務工作取得切實成效,提升辦學效益。
關鍵詞:醫科類大學 財務內部控制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新形勢下現代醫藥類大學財務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立項編號:2013ZCW0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財務內部控制是指高校通過制定相關制度、流程,對經濟活動的重點環節實施有效控制,以規范運行機制和維護辦學秩序。新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不僅是高等學校財務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和財務活動的指南,而且對高校的財務內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醫科類大學與綜合類大學相比,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財務內部控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醫科類大學財務內部控制特點
一是財務內部控制范圍廣。除了校本部的經濟活動外,附屬單位、附設機構的經濟往來業務都應納入學校財務內部控制的范圍。
二是經濟業務復雜多樣。業務范圍不僅有學校本級的教學、科研、基建等,而且包括二級預算單位以及獨立核算的臨床醫院、科研機構、制藥廠和獨立學院等附屬單位的經濟業務往來。
三是資金管控難度大。首先,來源多元化。資金來源不僅有財政撥款,還包括各項培訓和科研的服務性收費、資產有償服務收入、合作辦學收益和社會捐贈等。其次,支出多渠道。在資金使用上,不僅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支持,使用范圍的還延伸到創辦校辦企業、合作辦學等投資領域。
二、醫科類大學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財務內部控制的意識薄弱
受傳統管理理念影響,醫科類大學普遍對財務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不高。部分教職工認為只要由財務部門負責抓好制度建設和預算管理就可以了。財務內部控制往往只停留在一些基礎工作層面,缺乏剛性且流于形式,內控環境亟需進一步改善。
(二)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制度缺乏系統性。校內制度設計時沒有考慮醫科類大學自身經濟業務復雜性,部門責任和權限范圍容易出現重疊或者盲區。二是制度建設滯后。由于缺乏督促檢查,責任部門不愿意主動投入精力、時間去補充、修訂制度,導致制度建設沒有及時更新,陳舊制度長期沿用。三是制度執行力不強。對已建立的內控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部門間的職責界定不清晰、分工不明確,內控制度得不到深入落實,制度約束流于形式。
(三)財務內部控制監督力度薄弱
一是內部審計部門監督力度不足。內審部門作為學校內部機構,其直接隸屬性質影響了開展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另外,目前內部審計缺乏統一規范的程序和標準,內審的監督評價和促進發展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外部監督缺乏深度。社會監督不到位,財政、教育等政府部門實施監督檢查的周期較長,外部監督缺乏延續性。外審機構在審計過程中,對學校內部管理情況了解不夠,不能對財務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系統評價,監督效果不理想。
(四)缺乏科學的內控風險評估體系
醫科類大學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建設過程中,對重大項目缺乏事前科學論證,工程建設超預算、隨意調整預算的情況時有發生;加上對重大資金使用缺乏相應的預警機制和風險評估,使財務風險隱患加大, 一旦外部環境發生突變,銀根收縮,引起學校資金鏈極易出現問題。
三、加強醫科類大學財務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創造良好的財務內部控制環境
從學校的制度建設、責任意識等著手,加強宣傳,自上而下的形成“控制是慣例、監督是常態”的內部控制氛圍;科學配置內控機構職能,將各項經濟業務納入內部控制范圍之內,使財務、紀、監、審等部門在監管流程中實現有效銜接。
(二)構建科學合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首先,內控制度設計必須結合醫科類大學工作實際,覆蓋經濟業務各個流程,特別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在制度中,對經費使用、物資采購等經濟業務制定規范的操作和審批流程。第三,注重崗位設置的合理性,做到相互間監督、制約和牽制,準確劃分責任。第四,制度及時除舊革新,切實保障制度規范有效。
(三)加強財務內部控制的監督
一是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確保內審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在制度中明確內部審計的職責權限、審計程序和評價標準;同時提升內審的廣度和深度,使內審與績效評價相結合,提高內控實效。
二是協調外審和內審的關系。外部審計與內部審計應從三個方面加強合作:一是外部審計與內部審計在工作范圍上互相補充,不僅對具體經濟業務進行分析,還可以對學校整體運行效率、長遠經濟效益等作出科學評價。二是兩者在舞弊檢查中可以互相結合、補充,外部審計側重舞弊可能引起的財務報表重大誤報的調查,內部審計重點關注具體經濟業務舞弊責任。三是相互利用審計成果,外部審計依據正確的內部審計結論來決定或調整審計程序和重點范圍,內審利用外審發現的問題線索確定審計重點領域,共同提高審計的效率。
(四)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評估體系
首先,是識別和預防財務風險。一方面充分利用財務管理、審計控制等手段監測學校經濟業務,跟蹤資金流向確認關鍵風險點,并從醫科類大學的成本和效益角度識別投入和效益的風險;另一方面建立由財務審計與紀檢監察、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宣傳教育與制度控制的多部門、多形式協作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及時預測和發現管理隱患和財務風險,提早采取防范措施。
其次,是對財務風險的評估與應對。一方面要參考新高校財務制度確定財務評估指標,評價指標必須易于獲取并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利用指標體系對風險的發生概率、影響范圍、損失大小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通過分析結論,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王文明.完善我國高校財務內部控制策略探析[J].會計之友,2014(36)
[2]何軍.高校財務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財會研究,2011(02)
[3]魏巍.高校財務內部控制評價模型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