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敬皓
摘要:幾年以來,隨著國內農資價格上漲,農業生產利潤降低,大量農工外出就業。農村土地撂荒現象頻現。土地這一度被農民視為命根子的資源,在如今很多地方卻被棄之如敝履。這對農業生產,保證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土地是財富之母,大量土地撂荒現象的出現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本文將從土地撂荒問題的原因入手,探索解決方式,為破解土地撂荒現象提供思路。
關鍵詞:土地撂荒 原因 應對措施
一、土地撂荒現狀
眾所周知,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農業用地,作為糧食生產的關鍵資源具有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而目前大面積的土地撂荒使得我國本來就日益嚴重的耕地流失和未來糧食短缺的問題更加嚴峻。據央視報道四川西充在春耕時節耕地大面積撂荒,有的甚至已經荒廢5年,在全縣所有的耕地中,撂荒的土地面積約占耕地總量的一半。放眼全國,不僅四川有這類現象,其他各省的城市也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耕地撂荒情況。201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安全關乎國家安全,土地撂荒對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際完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刻不容緩。
二、土地撂荒現象的原因探索
導致土地撂荒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通過分析梳理我們可以把導致土地撂荒的原因分成兩類——個人原因、社會原因。
導致土地撂荒的個人原因主要是農村青年勞動力遷移,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眾所周知,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生產之父。土地大面積撂荒,直接原因就是農村青年勞動力的遷移!在家務農的多是無法外出的老年人或傷病人士,這種現狀是農村勞動力不足的主要特征。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農村的又多是生產力偏低的村民,他們體力、精力顯然不足以應對勞累的農業生產。細分之下,青年勞動力的外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留守人員的家庭,他們的土地粗放經營,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而另一類沒有留守人員的家庭則將土地直接撂荒,致使土地荒廢無人管理。
除此之外,隨著農村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普遍提升,從農村里走出大學生也不再是稀奇的事情。從農村里走出的知識青年,他們往往隨著學業的結束而留在城市,農村向城市輸送人才的同時也加速了自身人才的流失。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村人才的流失對許多先進的觀念和生產技術在農村地區普及造成阻礙,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低,收入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青年向外走,造成農村勞動力的不足。
導致土地撂荒的社會原因則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受自然天氣影響的程度大。我國農村普遍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但是大型的農業基礎設施等仍需要集體甚至社會提供。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普遍年久失修,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普遍陳舊老化,讓其保障農業生產的能力嚴重減弱,農民收入水平也就較低。農村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就低,擔憂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因此寧愿撂荒,也要外出打工。
另外土地流轉不暢,農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30多年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但是這種分散的生產方式不利于大型農業設備的運用,與當今國際主流的大農業發展模式產生沖突。我國土地流轉制度還不夠完善。一方面,農民對土地流轉制度不夠了解,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口糧地,“寧荒勿丟”。另一方面,部分不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民,想要流轉自己的土地卻又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長期處于散亂、無序的境地。
三、農村土地撂荒破解之道探索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農村土地大面積撂荒的根本原因就是農業生產利潤低,辛辛苦苦干一年,到頭來不如出去打工兩個月。破解農村土地大面積撂荒的基本方向,就是讓農民增收,保障務農群體的生活水平。
扶持農業生產地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土地撂荒的有效方式。通過招商引資,給予當地經濟發展的有利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區城市的發展,就能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勞動力需求量,這樣農村勞動力就能在家門口工作,既能獲得更多的勞動收入,又能及時的照顧到自己的農田,讓荒廢的土地重新利用。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解決農民生產的后顧之憂。農田水利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的重要設備,靠天吃飯的農民需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來保障自己的生產,降低對自然天氣的依賴程度。另外,加強農機補貼,促進農業機械在農村的運用,提高農村的生產力,完善農村生產的基礎設施。其次,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讓農民敢于投入農業生產,通過財政補助和農民自繳的方式籌集農業保險基金,當不可抗因素襲來時能夠有效的降低農民損失。
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通過企業帶動,增加農民收入,破解土地撂荒。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生產,農業企業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收購農民農產品,農戶按照企業的要求生產符合企業要求的產品。將分散的農戶鏈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農戶鏈接企業,企業鏈接市場的格局。將企業和農戶與市場整合為一體,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農戶在市場中的話語權,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吸納青年勞動力回鄉,解決土地撂荒問題。
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大農業發展方式。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確權登記的步伐,讓農村的土地活起來。此外,農業補貼需要從當前的補貼到人轉變到補貼到地。保障土地流轉之后生產者的合法權益,留住棄耕土地的接收者。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方式,進行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傳播更加高效的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價格。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不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可以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可以“帶地入股”,既獲得勞動收入也獲得合作分紅。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土地流轉,讓原本零碎的土地化零為整,突出規模效益,進行大面積的土地耕種,降低農業生產的單位成本。進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必須要避免大鍋飯的思想,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用市場的頭腦參與生產。
四、結束語
糧食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關系整個國家的安全。破解農村土地撂荒現象,關鍵是讓農戶重拾農業生產積極性,這需要各種職能部門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符合農民利益的政策,提高農戶生產的熱情,抑制土地撂荒的發展進而破解土地撂荒這個關乎社會發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喻小倩.農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對策[J].南方農業
[2]庾莉萍.從"命根子"到"棄如敝屣"——探討我國土地撂荒問題及解決辦法[J].資源與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