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隨著中國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特別是農村居民對于政府的信任問題也日趨明顯,當然這與社會資本和政府績效也有緊密的聯系。對于社會資本來說,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企業組織,都對政府信任起著積極而又正面的作用。而政府績效則比社會資本更加直接的影響政府信任,所以產生的情況可能復雜得多。本文對于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農村居民的政府信任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社會資本 政府績效 農村居民 政府信任問題 反思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國一直以人民當家作主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農村居民是我國生產經濟最為基礎的來源,而且近年來我國特別是農村地區一些危害公共信任的事件頻頻發生,所以想要提升政府信任必須先從農村居民的工作做起。如果處理不好政府的信任問題,很可能會引發社會的動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下降,因此政府信任問題也成為當下研究相關問題的學者熱烈討論的問題。如何做到贏得民心,取得人民的信任,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一、農村居民對于政府信任的意義
農村居民作為中國的基礎群眾,同時也是我國人口比重較大的一個群體,而且農村居民所居住的環境相對來說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地區,所以農村居民的平均素質相比于城市居民來說比較低下,所以想要獲取農村居民的信任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目前我國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想讓這一切順利進行,更加離不開來自于農村居民的信任,只有取得了廣大農村居民對政府信任,才能夠使政府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從而取得好的成果,讓農村居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來自于政府為他們帶來的福利,使農村居民更加傾向于政府,更加信服于政府所開展的工作,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農村居民對鄉鎮政府的信任度可以很大的體現出政府的公信力度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尋求加強農村居民對于政府信任的方法,不僅有助于推進這一問題的反思與探討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助于促進基層政府在百姓心中的信任力度的重構,也為不同層次的政治主體尋求不同層次的信任力度提供借鑒。
二、社會資本與政府信任的關系
日籍美國學者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提到社會資本是社會或者社會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產生的一種力量,而社會信任則是從一種行為規范或者是誠實而合作的社區中產生的一種期待,它依賴于群眾的整體的素質和道德水平。所以社會資本對社會信任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于社會資本,它能夠提高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信任,或利用組織成員與外界的聯系,為組織獲得有用的機會和信息,進而影響組織績效。
社會資本從微觀上來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基于某種情感的一種聯系,是一種個人與組織中的其他人之間的聯系可以為他人帶來未來的收益的一種影響。從宏觀上來看,就要從區域和國家的角度出發,一個組織的社會資本的多少反映了該組織內部所共同遵守的規范的強弱和成員之間凝聚力的大小,或者可以理解為組織對成員影響力的大小。如果個人違反了該組織的規范,就會受到懲罰,其社會資本減少;相反,如果遵守規范,他的社會資本就會不斷增加。也有學者概括為,一個社會的信任度、行為規范特征、連接網絡的緊密程度,決定社會資本的狀況。所以社會資本同時也影響著社會的信任度,同時也意味著如果社會資本提高了,那么政府的信任度也會相對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承的關系。而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于人民來說的,也就是人民的對政府的態度就決定著政府的信任度的多少,特別是占有大量比例的農村人民,農村人民可以看作一個群體,而政府則可以看作一個組織,只有農村人民這個群體對政府這個組織產生信任了并且政府也要對農村人民產生信任,才能加強群體與群體或者是組織之間的凝聚力或者是增強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才能夠體現出社會資本隨著政府信任的增強而增多。
三、政府績效與政府信任的關系
政府績效包括政治績效,文化績效,社會績效,經濟績效,以及它體現了政府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而這些可能又直接融入到我國居民的生活中,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直接評判政府工作好壞的一個標準,只有人民群眾對政府有了良好的口碑,政府才能夠在人民群眾之間建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政府自身的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政府才會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也會提升政府在人民之中的號召力和威信,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會與政府達成更多的一致,政府所實施的對于人民的措施和政策才會更容易得到理解,政府的最初的目標才會更容易達成。而政府的信任度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增加的,其實政府績效與政府信任之間是一種水漲船高的關系,好的政府績效能夠帶來高的公眾信任度,從而帶來高的政府信任。
好的政府績效是為政府信任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文化基礎,還能給人民帶來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任何人都不想去相信一個政治動蕩,不穩定,經濟低迷的政府,所以政府自身要時刻提醒自己,隨時地根據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和提高政府績效,同時政府作為一個國家的領頭人,也不能僅僅根據人民的滿意度而只顧眼下人民的利益,應該長遠的為大局著想,政府績效可以定義為政府在積極履行公共責任的過程中,在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因素與倫理政治因素、剛性規范與柔性機制相統一的基礎上,獲得的公共產出最大化。有了好的高效率的政治績效,才能夠為人民帶來更多的利益,使人民幸福的生活,這樣人民才能更加的信任政府。
四、對于政府信任問題的建議
(一)政府應樹立良好形象
政府自身應該建立廉潔,公正,為民的良好的公眾形象,在政府實施各種政策的過程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的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每一個環節都要公開透明,讓百姓們知道政府不是在為某一個人服務,而是在對所有人以公平公正的態度為大家服務。政府同時也應做好宣傳工作,使廣大的人民了解到政策帶來的益處,善意地規勸那些到處散播消極思想的部分群眾,必要條件是要采取法律手段。
(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對人民的態度體現出來之后,也要加強經濟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先要打好經濟基礎,尤其對于鄉鎮地區要加強經濟建設,對于少數民族多的地方,教育問題也是其中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教育問題又與經濟建設息息相關,貧窮同樣也是造成人民不信任政府的一個因素,所以政府要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從而帶動鄉鎮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強鄉鎮學校的建設,鼓勵更多的教師資源投身于鄉鎮教育之中。
(三)政府內部的自我改革
政府也要對自身的工作方法與組織結構進行改革,還要對領導人才進行培養,領導人必須具備值得公眾信任的行為方式去行事,具備在特殊時期能夠抵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的能力,能夠面對社會轉型和經濟轉型帶來的各種挑戰。如果領導人員,不能夠面對各種挑戰,言行不一,缺乏領導能力,不關心人民的各種事物,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很容易毀于一旦。建立公正公開的制度,面對人民群眾的反饋,政府要積極的接受,并在一定的時間內給予相應的回復。為了更好的汲取民意,應該多多開展一些與人民群眾面對面交流的活動,同時也要做好群眾的回訪工作,要專門組織專項小組,耐心地了解群眾的意愿,通過這些與人民群眾良性互動的活動,無疑會增強人民群眾的信任感。
五、結束語
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農村居民的政府信任問題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因為它會引發很多難以想象的社會問題。取得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特別是農村居民對鄉鎮政府的信任度還是要從基層做起,地方政府的治理依賴于農村居民的凝聚力也就是農村居民的社會資本的力量,還依賴于政府,居民和一些組織之間的信任度和積極配合度。如果說信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么政府信任則體現了政府如何與群眾組織互動,良性的積極地互動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政府的信用要具有責任意識,公共意識,代表意識,規則意識,只有人民信服政府的政策,才能夠提高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任度。
參考文獻:
[1]胡榮,池上新.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農村居民的政府信任[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6
[2]后夢婷.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機制[D].南京大學,2013
[3]高學德,翟學偉.政府信任的城鄉比較[J].社會學研究,2013
[4]李飛.市場經營主體替代與經濟績效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3
[5]胡鞍鋼,王磊.中國轉型期的社會不穩定與社會治理[A].國情報告(第八卷 2005年(下))[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