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
(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淺談吉納斯特拉鋼琴組曲《阿根廷舞曲》的演奏技巧
胡 月
(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阿根廷舞曲》創作于1937年。在這首作曲中,主要表現的是吉納斯特拉對于自己的國家無比的熱愛以及傳揚祖國文化的熱衷之情,屬于吉納斯特拉在音樂創作歷程的第一個階段,他比較多的運用了阿根廷特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曲調也表現得豐富多樣化,節奏方面也是比較活躍,旋律較為優美,情感方面可以說是淋漓盡致。
吉納斯特拉鋼琴組曲;《阿根廷舞曲》;演奏技巧

(一)《老牧羊人之舞》。這首曲子速度很快,在右手彈奏時,要注意手指要有力量,要感觸聲音的強弱,讓聲音表現得更加豐富化,并且整個手腕不要搭在樂器上,把握好整個音樂的音色和節奏,使其聲音明亮,要注意要用1、2、4指來掌握并且彈奏音樂。左手在彈奏時要使用限制住的手型,手腕要有力量,手指要比較活躍,要感覺聲音的律動,指尖要充分靈敏,要時刻感觸到音樂的節奏感,使整個彈奏的聲音明快清亮。本首作曲的整個演奏過程中,左右手要相互配合,彈奏要均勻輕快。彈奏的音質也要流暢。
(二)《可愛的少女之舞》。這首樂曲伴奏幾乎都保持著同一種固定音調,舞蹈存在充足的節奏感,它的曲調,音色都比較協調,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替,就像海面上的波浪一樣。在彈奏時手指要放在鍵盤上,手指要微微放平,手腕和手臂要掌握好彈奏時所揮發的力度,最后成功彈出出色的曲調。在彈奏25小節時,要區分好低聲和高聲的特征,運用要恰當,特別是高聲部分,要時刻注意彈奏時要體現出一種熾熱,活潑的情感出來,這里就像是一位懵懂少女在希望著一件夢想時所發出的情感之聲。在53節中,彈奏的力度會逐漸變小,所激發出來的感情也逐漸變淡,這首作曲的整體風格就是比較淡雅優美,就像一位仙子在云中緩緩起舞一般,整個的曲風就像雙人舞一般。
(三)《狡猾的牧人之舞》。這首曲子所表現出來的力度都是極為豐富的,并且它的節奏感也是比較多樣的,以及在整首作曲中它所表現的音樂模式都是以單音、八度等一些存在差異的音色,所以說,音樂的適當力度對整個作曲的彈奏起到的作用都是比較重要的。樂曲中有包含了6/8、9/8雙重節拍,它使整個作曲的節奏更加豐富多樣并且錯綜復雜化,彈奏時手指不能離開鍵盤,要用手突出音色的美妙。
論及節奏,這部作品還是風格非常顯著的,本身的舞曲性就決定了這部作品在節奏上的優勢,或者說是一種標志性的特點。
三首作品都采用了6/8拍的舞曲節奏,單從節奏上來說,第三首《熱情的牧人之舞》應該最具特點的。作品中采用了兩種阿根廷的民間音樂節奏。一個是malambo,節奏形式在作品呈示部結束的時候有具體的應用:
還有一個是gato,在作品中的具體應用:
吉納斯特拉經常喜歡在快速,活潑的malabo風格作品中插入gato的音樂片段,而且速度往往更快,這便是一個實例的表現了。
除了這種民間音樂節奏的直接引用,吉納斯特拉還運用了很多復調手法來表現節奏。如音樂開始部分模仿復調的擴張,所謂的模仿復調音樂是指在不同的聲音相同的旋律出現了,然后又在音樂材料中顯示,他們形成前呼后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系。
這里很顯然是一個二聲部的模仿復調而且不是正對位的模仿,采用了錯開模仿的形式。左右手在這里都采用了三個樂節,在上下小二度的范圍內展開:
這種錯位的模仿復調就帶來了一種多重節奏。本身節奏的重音,再加上左右手的不同重音就導致出現了多種節拍,使得樂曲的一開始就有一種立體感。
重音的不同步使得這一段的聲音層次性極強,除了復調音樂本身所帶來的特點外,這種多重節拍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這一段演奏中表現不同重音的點就是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增加了表現的難度。
除此以外,展開部一開始也運用了這樣的復合節奏:

這里的節奏重音和曲子開頭的多重節拍導致的多重節奏不太一樣,因為這里三個重音層次都是同一個節拍,之前是一種模仿復調的寫法,因此,各個聲部的旋律是幾乎相同的,而這里則不同,是各種形態的聲部構成的,但都是在一個旋律基礎上的,這種寫法叫做支聲復調。
正是因為采用了這些不同的表現手法,整首作品的節奏才顯得新穎和獨特,特別是復調的運用帶來的復節奏更表現出了這部舞曲節奏的活力和層次感。在大多數舞曲都以旋律取勝的時候,這部作品以這樣立體的節奏顛覆了人們對于舞曲的認識,使節奏成為了樂曲的主導和靈魂。